大家都知道,张锡纯是清代著名医家,同时,他又可以说是中西医结合的“鼻祖”,由他编撰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至今犹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
张锡纯虽然提倡借鉴现代医学的经验,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他本质上还是一个中医。
更何况,他所处的年代,科技文化水平相对于现代来说,是很低下的。因此,我们如今在学习他的经验时,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医方面。
我们先说一个小故事,以此来介绍张锡纯对中药方剂化裁的独特经验。
据《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锡纯在沈阳时曾接诊断过一个年轻人,一大早就到了张锡纯医馆来敲门,开门一看,年轻人鼻孔还插着草纸卷,上面还有殷殷血迹。
张锡纯一看就知道,这小伙子应该是流鼻血,当即就耐心安慰他不要着急,慢慢说一下发病的经过。
原来,年轻人是外地来沈阳谋生的,家里负担重还全靠他一个人卖苦力养家糊口。
小伙子也不甘心就这么清贫下去,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干活,前两天突然就有点流鼻血,慢慢就像水桶漏水一样不止了。
听说张锡纯不但医术高明,还收费便宜,所以一大早就来看病。
张锡纯详细诊断之后,发现病者的脉象弦而细数有力,色红苔薄黄,同时大便还有点秘结。
经过一番辨证之后,张锡纯判断为心火炽盛,当引火下行,处以三黄汤加减。
年轻人高高兴兴接过方子就走了,三天后就亲自来感谢,说完全康复了。
那么,张锡纯这个方子究竟是什么一个配伍呢?
这里摘录了原方如下:
黄连、黄柏、制大黄、生代赭石、炒栀子、藕节炭、生地、丹皮、萸肉、怀牛膝、夏枯草。
张锡纯之所以将其命名为三黄汤,就是因为里面有黄连、黄柏、大黄三种名字里带“黄”字的,其实从具体配伍来看,这个方子也可以说包含了十灰散的结构,同时还有秘红丹的配伍。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是秘红丹,这也是张锡纯创立的一个方剂,组成包括黄连、黄柏、制大黄、炒栀子、代赭石、肉桂。
而到了三黄汤这里,几乎全部沿用了秘红丹的组成,只是因为病者有较明显的火热之像,所以去掉了肉桂。
而本方里其它的几味,包括血余炭、藕节、生地、丹皮,牛膝等等,基本都是十灰散的主体,其中生地黄和丹皮,协助藕节炭凉血止血,牛膝则协助大黄引血下行。
这里面有一个夏枯草或许比较难理解。
按照张锡纯的意思,夏枯草能够疏风清肝而解郁透热,由于肝藏血,病者血份有热但又并非简单的上火亢炎,这里用夏枯草就能起到一种“火郁散之”的概念。
结合病者年纪较轻,但因为长期操劳,难免阴血亏损,所以用生地黄和藕节这些凉血养阴之品。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黄连、黄柏、大黄这三黄,都是苦寒清热之品,凡是什么火热之证,用它们就没错。
就像张锡纯这个方剂,就是借这三黄苦寒泄热之力,但却又能兼顾到养血养阴,这才是“上工”的独到之处。
最后,这个方剂里,还有一个很刺眼的“山萸肉”。
对中药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山萸肉又叫枣皮,本来是补肝肾、固涩敛精的收涩品,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三黄汤里呢?
其实,张锡纯平常用药有“三宝”,一是生石膏,二是山药,三就是这个山萸肉。
张锡纯说,山萸肉是救脱固涩的第一要药,性味酸温,最能收敛阳气,所以能振作人的精神,固涩滑脱之证。
张锡纯眼里的山萸肉,能够收敛正气,却不会收敛邪气,也就不会有闭门留寇的可能。
而《神农本草经》则说它适合所有的寒湿痹症。实际上,张锡纯就曾用山萸肉为君创立过一个著名的方剂,那就是“来复汤”。
关于山萸肉的使用,张锡纯曾反复强调,少量运用是涩中有通,量大则能独断专行,挽危急于存亡之间。
最后,三黄汤里的代赭石也是需要稍微说一下的。
作为金石类中药,代赭石在现代中医的手里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作为医圣张仲景也曾用过的金石类,代赭石色红而能入血份,性味偏凉,能生血凉血,同时质重体密,还能镇降逆气,止呕吐。
张锡纯在这里也使用代赭石,就是取它能降逆的功用。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