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医学三字经》曰: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
“杂病法,四字求”中四字指之气、血、痰、郁也。杂病指人外感六邪、内伤七情所致一切内科病症。六邪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说的是人体容易感受到外界自然界的环境和自身的情绪以致病。
从中医角度来讲,人所感杂病从机理症源而言不出气虚、血虚、痰瘀、体郁四个方面。而从这四个方面,中医界又有非常对症、疗效极佳的四个基础方。从基础方上加减又可对症视情具症用方。
气虚基础方_四君子汤
血虚基础方_四物汤
痰瘀基础方_二陈汤
体郁基础方_越鞠丸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为补益剂,具有补气,益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证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用量,人参、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古代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两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四物汤: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其最早见于晚唐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被用于外伤瘀血作痛。四物汤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第一方”,“血证立法”,“调理一切血证是其所长‘’及“妇女之圣药”等。
“四物汤”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方药,方由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四味药组成。具体用时又可如果是属于体质偏热的人适合喝由生地黄组成的四物汤;如果是体制偏寒性的人适合喝由熟地黄组成的四物汤。
该方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被视为是一首养血活血之方,其药物用量为熟地12g,当归10g,白芍12g,川芎8g。用法:水煎服。
那么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四物汤已有千年历史,被称为妇科圣方。为什么呢,先说说女人三易,那就是一女人易血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贫血,二是女人易血瘀,三是女人易月经不调,这三个女人常见的病因常常互为因果,血虚会引起血瘀,血瘀也会导致血虚,血虚血瘀会导致月经不调,同样月经不调也是血虚血瘀的常见病因。而四物汤是针对以上所说的女人三易的生理特点,具有非常好的补血活血调经的作用,可以说是女人三易的克星。
不仅如此,四物汤配方非常合理,以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血中血药)与辛香的当归、川芎(血中气药)相配,动静结合,补血而不滞血,活血而不伤血,比如说补血方面就说阿胶,阿胶补血易使人上火如流鼻血,而且阿胶滋腻碍胃,使人胃口不佳不想吃饭等;活血方面就说红花吧,红花活血常会使人出血不止而会伤血。而四物汤温而不燥,滋而不腻,非常适合长期服用调养。是临床常用的补血活血调经的良方,所以被称为“妇科圣方‘’。
二陈汤二陈汤:为祛痰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证;分类,祛痰剂-燥湿化痰
。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用量,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郁为何物越鞠丸,中医方剂名。出自《丹溪心法》卷三。为理气剂-行气剂。具有解诸郁之功效。
组成,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各等分(各10g)。
用法用量:上药研末,水泛为丸,每日3次,每次6-9g,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解诸郁。主治,六郁。症见胸膈痞闷,克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舌苔腻,脉弦。
本方所治六郁证因肝脾郁滞所致。肝郁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或郁久化火,故气、血、火三郁责在肝;脾胃气滞,升降失常,运化失司,聚湿生痰,或食滞化,故湿、痰、食三郁责在脾胃。病虽言六郁,但皆由气郁所致,治当行气解郁为主,使气行则血畅火清,气畅则湿化食消痰除。方中香附疏肝解郁,以治气郁,为君药。川芎辛香,为血中气药,既可活血祛瘀,以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气解郁之功,为臣药。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三药共为佐药。痰郁未设治痰之品,此亦是治病求本之意。
具体运用:
一、本方为治“六郁”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痛、嗳腐吞酸、饮食不消为辨证要点。
二、现代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及十二指肠、胃神经症、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及妇女之痛经、月经不调属气郁者。
加减化裁:
气郁明显者,加厚朴、枳实,以行气解郁;血瘀明显者,加当归、丹参,以活血散瘀止痛;火热内盛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泻火;饮食积滞明显者,加麦芽、莱菔子,以消食和胃,湿盛者,加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痰盛者,加半夏、陈皮,以降逆化痰。但应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此方。
纵上所述,认识到人感杂病无外气、血、痰、郁,中医治方也无外四大基础名方。这些基础知识对人们了解中医精华,认识防病治病方面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已防未病治已病的能力极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