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圆
地
方
中轴线的建筑哲学
“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天与圆象征着运动;地与方象征着静止;两者的结合则是阴阳平衡、动静互补。“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货币等方面均有表现,例如天坛与地坛、四合院、方孔圆钱等。这些“天圆地方”的图案与结构。
来源
“天圆地方”是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古中国人认识宇宙规律:阴阳五行。
而在《黄帝内经》中已提出了五运六气的学说,总结了天地能量的运化。每当天地间能量发生变化时,就会逐渐表现在可观测的宏观世界,比如当春天以东方七宿为代表的“木”属性能量到来时,大地解冻、种子萌发、万物复苏;进入新一轮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随着四季的变化,论述了四季的阴阳变换对人体的影响。
而“天圆地方”的思想饱含着着“天人合一”的精髓:由于万事万物从无到有、成住坏空的过程,都和天地间的能量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古人认为应当“天人合一”,才能顺应不断变化的自然规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天圆地方”的阴阳哲学思想观念,一定程度上反映天人关系,上升至宇宙万物,下至春播秋收。
中轴与“天圆地方”
引语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至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而在这短短的7.8公里之上,既有单一蕴含”天圆地方“哲学观念的历史文明遗迹,又能从整体中一窥古人的天人思想观念。
天坛与地坛是象征单一事物蕴含天圆地方哲学观念的最好典证。
天坛
天坛公园在明、清两代是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天坛是圆形,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四周的栏板,都是单数,即阳数,以象征天为阳。地坛是方形,四面台阶各八级,都是偶数,即阴数,以象征地为阴。
而天坛作为古人祈求丰收场所,自然也是人与上天沟通的重要途径。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均为北圆南方。当初,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现在墙上,以象征“天圆地方”之说。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只西面临永定门内大街有门两座:北门是明代旧有的,称“祈谷坛门”;南门是乾隆十七年(年)增建的,称“圜丘坛门”。两门均为三间拱券式,绿琉璃简瓦歇山式顶。时下的外坛北门和东门,都是年以后增建的。内坛中间还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它算作圜丘坛的北墙。这段隔墙在两轴线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绕过皇穹宇外墙而与东西内坛墙相连接,将祈谷、圜丘两坛隔成两个区域。
图|天坛地图示意
青
地坛
中轴线上的另一处——地坛,又称方泽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地坛公园内,与天坛遥相对应,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年),是一座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
地坛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的哲学思想构建。
与天坛相对应,地坛作为古人纪地的重要场所,在曾巩的《本朝政要策·郊配》中这样记载,“冬至祀昊天,夏至祀皇地祇,孟夏雩祀,用太祖配,如永泰之礼。”古人冬至而上祭苍天祈求五谷丰登,夏至祭皇地祇祈求平安顺遂。由此可见,天坛与地坛在古代哲学生活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总结
北京中轴线是一套完整的故事体系。通过中轴线,能够了解中国人如何通过规划布局来表达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强烈表达着“以中为尊”的观念,北京中轴线也是这种观念的表达。这种观念也包括了传统的人和天的关系。比如秦咸阳城,按照天象星座布局,寓意城是天界在人间的仿写。中国文化中强调天的秩序对人的影响,认为应“顺天命”,要把天的秩序通过礼制落到人间。北京中轴线反映的就是这种从理想都城到人类社会的秩序关系,本质是基于天道的秩序。
而将北京中轴线现实存在与“天圆地方”所代表的天人关系抽象理念一同生根在这片充满历史的土地上。而不论是中轴线的布局,还是各个历史遗迹依照天圆地方理念的设置,其背后蕴含的无一不是天人关系的思想理念的思辨统一。
在诸多的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碰撞中,流传至今流传最广的是两种思想理念。天人关系思想中,第一层可以分析认为是人是生于自然,行为举止,伦理情感都要合乎自然的规则法则。这样思想上可以限制君王行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构建流传不止,下可约束规范人人道德。
第二层含义便是自然界的道德与人类社会道德达到辩证统一,正如北京中轴线上的文物古迹汇聚,发散一般。
结语
“天圆地方”不仅仅存在于北京中轴线一处建筑,一处遗迹之中,更是一种独具魅力的哲学思辨,是天人关系的思想外化。
完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