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中医
听百草故事,懂中药知识
虻虫的功效与作用
药名:虻虫
别名:蜚虻、牛虻、牛蚊子、绿头猛钻、牛苍蝇、瞎虻虫、瞎蚂蜂、瞎蠓、牛魔蚊、牛蝇子、瞎眼蠓
功效分类:活血药;祛瘀药
性味:味苦、微咸、性凉、有毒
归经:肝经
功效: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主治:血瘀经闭、产后恶露不尽、干血痨、小腹蓄血、癥瘕积块、跌打伤痛、痈肿、喉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g--3g;研末,0.3--0.6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敷或调搽。
药材基源:虻虫为虻科恬动物华虻及其同尾多种昆虫和黄虻属双斑黄虻的雌性全体。
功效作用
虻虫的功效与作用
1、虻虫治踠折瘀血:虻虫二十枚,牡丹一两。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血化为水。(《千金方》)
2、虻虫配当归,一温一寒,一补一泻,相得益彰,治疗月经不调,瘀血经闭,腹部包块等。
3、虻虫主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别录》
4、虻虫治月经不行,或产后恶露脐腹作痛:熟地黄四两,虻虫(去头、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黄,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温酒下。(《妇人良方》地黄通经丸)
5、虻虫配水蛭,一潜一飞,皆吸血之物,逐恶血,散结,治血结上下俱病者,功效尤彰。两药之破血逐瘀力量大于三棱,莪术,常治疗瘀血闭经,癥瘕积聚,折伤坠扑,蓄血疼痛。
6、虻虫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本经》
7、虻虫单用者很少,多配伍为用,与水蛭是常用之药对;虻虫攻血之力峻猛,急而短暂;水蛭破血之力迟缓,稳而持久;二药合用具有很强的破血逐瘀功效。现代药理证实,虻虫、水蛭、虫在抗凝血、纤溶、扩张血管、保护组织缺血等方面的作用相似。本品古方皆炙焙,近代主张微炒减轻其毒性即可。服用时间不宜过长,采取间歇用药的方法,中病即止。
8、虻虫破症结,消积脓,堕胎。《日华子本草》
9、成无己云,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虫,乃肝经血分药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纲目》
10、虻虫治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水蛭(熬)、虻虫(去翅、足)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伤寒论》抵当汤)
11、虻虫配桃仁,有协同作用,可化瘀血通经闭,去瘀生新,治疗妇女各种瘀血痛证兼有大便不通,月经不调属于血瘀实证者,均可治疗。
12、虻虫配丹皮,清热凉血,破血逐瘀,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兼有发热者。
13、虻虫治肿毒:虻虫、松香等分。为末,置膏药中贴患部。(《现代实用中药》)
食用方法
虻虫的食用方法
1虻虫散
组成:虻虫半两(炒令微黄,去翅足)、水蛭半分(炒令微黄)、当归半两(锉,微炒)、人参3分(去芦头)、木香1分、红蓝花半两、童子头发3分(烧灰)、井内倒悬草3分、干姜1分(炮裂,锉)、赤芍药3分、姜黄3分、荷叶1两。
制法:上为细散。
用量:每服1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主治:妇人月水不通,血气攻刺,腹胁疼痛,四肢干瘦,不欲饮食。
来源:《圣惠》卷七十二。
2茱萸虻虫汤
组成:吴茱萸3升、虻虫1两、水蛭1两、(庶虫)虫1两、牡丹1两、生姜1斤、小麦1升、半夏1升、大枣20个、桃仁50枚、人参3两、牛膝3两、桂心6两、甘草1两半、芍药2两。
用法:上(口父)咀。以酒1斗,水2斗,煮取1斗,去滓,适寒温,每服1升,日3次。不能饮酒人,以水代之,汤欲成乃纳诸虫,不耐药者,饮7合。
主治:久寒,月经不利,或多或少。
来源:《千金》卷四。
3大虻虫丸
组成:虻虫枚、蛴螬60克、干地黄、牡丹干漆、芍药、牛膝、土瓜根、桂心各克、吴茱萸桃仁、黄芩、牡蒙各90克、茯苓、海藻各克、水蛭枚、芒消30克、人参45克、葶苈克。
用法:上十九味,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时用酒下7丸,不知加之,日三服。
主治:月经不通六七年,或肿满气逆,腹胀瘕痛。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四。
用药禁忌
1、气血虚者、孕妇及月经期均禁服虻虫。
2、妊娠不可服虻虫,服之堕胎。《品汇精要》
3、虻虫恶麻黄。《药性论》
4、伤寒发黄,脉沉急,少腹鞕,如小便不利者为无血证,非蓄血也,不宜用虻虫;瘀血未审的者不宜用虻虫;女子月水不通,由于脾胃薄弱,肝血桔竭,而非血结闭塞者不宜用虻虫;孕妇腹中有症瘕积聚,不宜用虻虫。凡病气血虚甚,形质瘦损者忌虻虫。《本草经疏》
5、不良反应古代本草认为虻虫有毒,如《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明代缪希壅谓:(虻虫)“今人以其毒而多不用。”近代中药文献资料皆认为虻虫性峻猛,有毒或有小毒,毒性大于水蛭、虫,但有关虻虫致急性中毒的实例未见报道。多数认为虻虫服后可引起暴泻等。
药材购买,
中医讲阴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有阴就有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一物降一物,没有一种物质是单独存在的、没有制约的!维持整个宇宙的平衡运转,各个维次空间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非常严密的制衡系统!所以每种疾病,也必然会有一种降服它的方法,只是我们暂时没有找到而已!
虽然我们有幸对偏方验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我们不过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这一切的基础都是由前人完成的,我们所进行的工作,和前人相比要简单容易得多。在中医药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积攒下了大量的实用偏方,秘方,如何去发掘整理它们的潜能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工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