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9.html年6月21日11:32:00夏至。夏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夏季的第4个节气。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有学者认为,至迟在公元前7世纪,先人就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这个时间无疑有些延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而言,于农事至关重要的夏至节气不会等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才确定——那约在中国春秋时期。此时,华夏文明已日臻成熟,并焕发了大光彩——比如说百家争鸣,催生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因此,确定夏至节气的时间一定大大早于公元7世纪。比如说,在山西临汾发现的陶寺遗址,即有观象台——这个遗址的年代约在公元前-前年。这个暂且不表。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而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是仰望星空最好的季节。最能反映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全文如下——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此外,先人们还以伏计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天(也有20天),末伏10天。伏有潜伏之意。“三伏天”的“伏”即“伏邪”,也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暑气的不好状态。在古代中国,先人们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二候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以上3种物候在中国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鹿不用说,自古以来即是富贵与长寿的象征。并且,在古代,鹿还是爱情的福音和礼仪的符号。《诗经·召南》云: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对于政治人物而言,鹿也意味着权力与江山。“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又云:“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简而言之,鹿是一种祥瑞,代表着一种梦想,对中国文明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从汉字与成语中可见,处处有鹿的影子。而蝉呢,也有着“至德之虫”的声名。初唐骆宾王有诗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是一首咏物的杰作,同时也是一种高洁精神的写照。至于说半夏,这是一种草药,多年生草本,本品呈类球形。可用于湿痰寒痰、呕吐反胃、胸脘痞闷等症。另外,在文士眼中,半夏也是极好的吟咏题材。如唐人张籍有诗曰:“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此诗中有半夏、松叶、地黄、枝子(栀子)、桂心等药名,故名《答鄱阳客药名诗》。
据道光年间刊行的《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未时,谓之三时,京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可见古人对夏至节气的重视程度——那是一个放假的正宗节日。据载,宋代放假3天,明、清两朝放假一天。在辽代则是“夏至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
在夏至那一天,女子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藉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开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尤其是,夏至正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如《史记·封禅书》说:“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而比《史记》更早的《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于个人而言,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周易》更是认为: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在这里,还要向大家隆重推荐一种食材——生姜。有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都是对生姜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另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的说法。夏季万物生长,阳极阴生,心旺肾衰,因此,适量进补对男子身体的保护和提升大有益处。有一个好的身体,才可以有所思、有所为。夏至在中国时间序列里属于乾卦时空。乾卦讲的是一个事物从发生到繁荣的过程,即春生--夏长。卦辞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在这个时空中,自强不息、勇猛精进,见龙在田、从龙起风云。★本文係斯文於此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如欲轉載、引用等,敬請聯係斯文於此公號。另,圖片來自互聯網,旨在分享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木:《古典中国的侧面》(点击↑购买作者签名版。)
中国工人出版社,年2月版。
美麗人生,始于一本好書!
推薦閲讀點擊圖片進入
点在看↓,告诉我你也喜欢。
春风十二郎
春风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