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语盈的领读
音乐
Blowinginthewind-BobbySolo
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说:读书就是回家。陪你读书,也是你陪我们读书。
后台回复“读书计划”,一起培养阅读习惯~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上一期的共读中我们了解到:
离开了老宅,马尔克斯与父母辗转生活在巴兰基亚和苏克雷。日子非常艰苦,但家人们始终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的锤炼,就算掏空家底,父母也要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马尔克斯能继续如饥似渴地读书,继续遨游在文学的海洋中,不得不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开明的父母、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宽容的学习环境。
年,17岁的马尔克斯告别了自己青涩的少年时代,独自奔向遥远的波哥大,继续着自己的学业。
来到陌生的城市,马尔克斯将面临怎样的学校生活?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
从前的一切都是慢吞吞的,轮船沿着马格达莱纳河沿流而上,旅程长达一周。乘客们唱歌、弹琴、阅读,或者什么也不做,欣赏着两岸的村庄,与飞鸟和鳄鱼同行。
旅途中惊喜不断,每次旅行都是重要的人生课堂。
马尔克斯说:他想变回孩子的唯一理由就是想重新享受那段旅程。关于人生这门课,每次走这段路都比在学校学得多、学得好。
如今,什么都很快,人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却很难再慢下来,细细地体会生活的真谛。
在无法无天的加勒比地区野惯了的马尔克斯,来到了那个由修道院改建的国立中学。
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就是全国各地人群的缩影,马尔克斯交了很多朋友,爱好香烟和女人的恶习,也是在这里沾染上的。
或许他会忘了被关在男子中学期间究竟学到了什么,但和同学们相处这四年培养了他对国家的全局观。马尔克斯在书中写出了令他终生难忘的感悟:
我们彼此迥异,各有所长,合起来,便是国家。
学校的大部分老师毕业于高等师范学校,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使校园文化氛围非常宽容和自由。
校长致力于用蕴含人文精神的理性主义,来替代一个世纪以来保守派政府推行的教会式教育。图书馆里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著作和随处可见的浪漫主义作品。
对马尔克斯来说,这是一块理想的土壤。和在圣若瑟中学一样,他逢书必读,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后,他都在读书。
中学的最后两年,他几乎实现了将哥伦比亚人写的书通读一遍的目标。至于对今后的人生是否有益,他不敢妄下定论,但事实证明答案是肯定的。
马尔克斯与文学老师卡尔德隆来往最为密切,他是第一个将马尔克斯的文稿批得体无完肤、并提出针对性意见的老师。与卡尔德隆的那些长谈让他的作家生涯获益匪浅。
自从为官方活动写开幕词并获得校长肯定之后,马尔克斯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消息传来时,他和同学们欢欣鼓舞地走上街头,来了一次即兴演讲,那也是他前七十年的生命中唯一一次在公众场合即兴演讲。
那次演讲之后,学校举办任何公开活动,都会安排他上台,任何隆重的场合都有他的身影。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却患上了舞台恐惧症。无论是出席盛大的婚礼,还是在小酒馆,他都一言不发。或许,这就是成长,一种由外向内的成长。
马尔克斯还加入了学校成立的“十三诗社”,开始学着写诗。在他现在看来,那些习作只是技巧性练习,无灵感和追求可言,也并非发自内心,没有文学价值。但这正是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必然要经历过的阶段。
住校生们对国内政治兴趣索然,但国家命运谁也躲不掉。从老师借给他们的书上,马尔克斯读到过一句话,是列宁讲的:“你不找政治,政治也会找你。”
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一场最血腥、最无常的战争正在悄然酝酿。
政治闯进了校园,学校内部也出现了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党派之争。马尔克斯与同学们筹办了一份报纸,他兴高采烈地答应做主编。
连校长也在文章中号召同学们必须勇敢地、有意识地与出卖国家利益、以及阻碍国家自由前进的人做斗争。
年7月8日,报纸正处于最后筹备阶段。那天,洛佩斯总统南巡时被武装部队扣押,历史上称为“帕斯托”政变。
政变发生当天,政府宣布公共秩序崩溃,一支荷枪实弹的军队闯进校园,将待发行的报纸全部没收,理由是报纸言论反动。新闻办同时也下发通知,撤销了校长的职务。
在风雨飘摇中一路走来,对于将来要谋什么出路,马尔克斯毫无头绪。过了很久,他才意识到,对作家而言,这种挫败感也有用处。
国家局势动荡。在保守党的施压下,年7月31日,洛佩斯辞去总统职位,由耶拉斯完成最后一年任期。
即将来临的总统大选充满致命矛盾,自由党四分五裂,保守党团结武装,佩雷斯当选总统已毫无悬念。
而另一位保守党候选人戈麦斯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取代佩雷斯,他将全面挑起暴乱,重现十九世纪的哥伦比亚,而十九世纪的哥伦比亚是没有和平期的。这将给人民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导致社会发展倒退整整年。
同时,一向和平友爱的苏克雷到处都出现了揭人隐私的匿名帖,家家户户惶惶不可终日。20年后,马尔克斯将这件事写进了他的第三本小说《恶时辰》。
又过了两年,这本小说参加创作大赛,获得了高达三千美元的奖金。适逢马尔克斯的二儿子出生,可谓双喜临门。
在马尔克斯的身上,担负着父母无尽的溺爱和乐观的期望,他是全家的骄傲。所以,他无法像弟弟那样,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面对未知的前途,他感到一片茫然。在最后一个假期,他每天以酒会友,日夜颠到、肆意妄为,直到父母渐渐对他失望。
在跟母亲谈过几次之后,他答应,为了父母,他将读完高中,并继续进大学读法律或政治。
这样的决定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在国立男子中学毕业之后,按照与父母的约定,马尔克斯来到波哥大国立大学攻读法律。
在大学里,马尔克斯有了更多的时间,继续与书为伴。大学生们常常流连在几个咖啡馆内,争相传阅二战之后新鲜出炉、翻译出版的新书。
这些咖啡馆是活跃的文化传播中心,常有大诗人和当代著名作家出入,包括哥伦比亚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德格雷夫。
马尔克斯总是想方设法坐在离他们最近的桌边,偷听他们的文学对话。他总是会在那里听到很多值得学习的新东西。
政治、文学、金融等方面专业人士常常在此汇聚,所以马尔克斯总是能在咖啡馆里听到很多国家大事。那些年,哥伦比亚历史的一大部份都和这些咖啡馆有关。
▲卡夫卡和《变形记》
有一天,室友借给马尔克斯一本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完后,他被卡夫卡无可比拟的才华所震憾,不禁开始模仿着写故事。
正巧《观察家报》的主编在报纸上发表言论,感慨哥伦比亚新一代作家乏善可陈、后继无人。
马尔克斯将此视为战书,很快写出一个短篇小说,亲自送到了《观察家报》的传达室。没想到,过了两周,他的短篇小说《第三次忍受》就被刊登出来了。
这是他印成铅字的第一个短篇小说。他按捺住心跳,一口气读完,才觉得这篇小说晦涩难懂、支离破碎,实在不怎么高明。但朋友们却对他的作品大加赞赏,认为他已挤身于知名作家之列。
▲《第三次忍受》
很快,他又创作出了第二个短篇,也被刊登在《观察家报》上。主编甚至撰文说道:“马尔克斯的出现,意味着一名新的、引人瞩目的作家诞生了。”
这样的评价给了马尔克斯最大的鼓励,同时他也感到不安,因为他必须在这样的鼓励下自觉进取,毕生前行。
当年的波哥大,不仅是首都的所在地,更是诗人的住所。人们生活在诗歌的影子里,那是一种狂热的激情,一种生活方式,一片广阔的天地。
生活在这个诗歌至上的国度,连马尔克斯自己都无法解释,他为何要坚持不懈地写短篇小说。由此可见,他的志向就只是讲故事,从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诗人。
即使他贫穷得连一份报纸也买不起,即使他发表的小说根本没有稿费,即使他再次让母亲伤心,让父亲失望,他也一往无前,从没想过放弃。
畅游在文学的世界里,马尔克斯没有意识到,总统大选在即,国家又将坠入内战的深渊。在这样的形势下,他又将如何继续自己的学业和作家之路?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
上期回顾:
《活着为了讲述》精读第3天:写下《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曾是荷尔蒙胀到嗓子眼的少年
领读人:文叶儿,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心传我情。愿做一个墨香女子,在书本和文字的熏陶下,于尘世中获得一份安静和从容。
主播:语盈,网媒记者,电台主播,“我就是要这世界上有一束光是为我而打”。
责编:香樟、胡杨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网络,著作版权属于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年读书打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