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圳医院袁彬、梅全喜
梅全喜专栏本
草
纲
目
草部第十六卷
地*治病的传说
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心痛、无问新久。以生地*一味,随人所食多少,捣绞取汁,搜面作馎饦或冷淘食,良久当利出虫,长一尺许,头似壁宫,后不复患矣。昔有人患此病二年,深以为恨,临终戒其家人,吾死后当剖去病本。从其言,果得虫,置于竹节中,每所食皆饲之,因食地*馎饦也与之,随即烂坏。由此得方。刘禹锡传信方亦记其事云:贞元十年通海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绝,遂作地*冷淘食,便吐一物,可方寸口,状如蛤蟆,无足目,似有口,遂愈。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地*“发明”。
地*草本图
壹
地*的故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介绍地*这味中药时,讲述了《崔元亮海上方》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古代有这么个凄惨的主人公,不幸得了一种奇怪的心痛病,治了两年多一直没有效果,非常痛苦,最后病死。这人非常希望家人帮他找到病痛的原因,于是在自己临终之际告诉家人,等他病死后就剖开他的肚子看看。家人遵照他的遗言,剖开他的肚子果然找到了真相,原来在他的肚子里发现有条活虫。他的家人把这条活虫放在竹筒里面,每天用食物来喂养它。后来家人做馎饦(一种面食)时,面粉里无意加入了生地汁,活虫吃了这种馎饦,不久就腐烂而死,这个方子就样流传下来了。刘禹锡在《传信方》也记载了相同的一件事:在唐代贞元十年的时候,有一位官员叫崔抗,他的女儿也得了这种奇怪的心痛病,每次心痛发作时生命垂危,痛苦不堪。家人们心急如焚,决定按照这个方子试一试,将面粉掺入生地汁做成一种叫冷淘的面食喂给女儿吃,坚持吃了几天。有一天女儿突然又难受起来,跟之前不同的是,这次还吐得满地都是,地上还发现有条形状像蛤蟆的怪物,有一寸多长,看似有口无足,而女儿这次大吐之后却不再那么难受了。后来他女儿的心痛病就彻底痊愈了,再也没有复发。《崔元亮海上方》所说:“治一切心痛”,在今天地*虽然仍有配伍应用于治疗“心痛”的病症,但地*应用更多的是淸热凉血,养阴生津(生地*)和滋阴补血、填精益髓(熟地*)。贰
地*得名
地*因其入药部分为地下块根,根的外表为*色,故名“地*”。地*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干地*,一名地髓,味甘寒,生川泽”,书中将其列为上品,以“干地*”为正名。在汉唐时期,各医家对地*的形态描述记载较为简单,均限于子实,梁《本草经集注》:“生渭城者乃有子实,实如小麦”。至宋代,各医家对地*植物形态描述开始逐渐完善,较为完整的形态描述首次见于《本草图经》:“二月生叶,布地便出,似车前,叶上有皱纹而不光,高者及尺余,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红紫色,亦有*花者,其实作房如连翘,子甚细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色,粗细长短不常”。《本草衍义》亦记载“叶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细斑点,北人谓之牛奶子,花、茎有微细短白毛”。可见该时期地*植物形态描述均为一种,未出现多品种。此后记载直至清代,地*植物形态描述基本一致。明《本草纲目》:“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芥叶而颇厚,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花,结实如小麦粒。根长三四寸,细如手指,皮赤*色,如羊蹄根及胡萝卜根,曝干乃黑”。清《本草易读》:“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叶面深青色,又丫。叶中窜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红花,结实如小麦粒”。综合以上本草记载,可以确定地*药材植物来源均为一种。地*原植物:图片来源于中国植物图像库,朱仁斌拍摄地*为玄参科植物地*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缓缓烘焙至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后者习称“生地*”。地*饮片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cm,直径~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咸。地*于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均有大量生产,但以“古怀庆府”(今河南的温县、武陟、沁阳、孟州等地)一带的怀庆地*栽培历史最长,为道地产区,系著名“四大怀药”之一。地*饮片:图片来源于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材图像数据库叁
药理功效
传统医学认为生地*,甘、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地*经酒蒸或酒炖炮制后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甘,功效由清转补,多用于滋阴补血、填精益髓。地*起源较早,《神农本草经》首载本品的功效:“主折跌绝筋,伤中,遂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鲜)者尤良。”历代医家通过对地*临床认识的逐步发展与完善,创立了许多以地*组方的经典方剂。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所创制的补肾之祖方八味肾气丸,开创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先例。晋至南北朝时期葛洪在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较多地运用地*饮食疗法如生地*鸡,对于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之后所致五脏气竭者有较好疗效,亦可治盗汗。唐代医家将干地*应用到某些出血性疾病,如《外台秘要》载五蒸汤和生地*汤,主要用于产后腰痛、肢疼不食、恶露不净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犀角地*汤,善治热甚动血所致各种出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斑色紫黑,舌绛起刺及蓄血发狂等。宋代《本草图经》首将地*蒸熟,称为熟地*,此后大凡补益方剂多用熟者。如《太平圣惠方》立地*散,可治虚劳吐血不止。《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方四物汤,为补血调经的基本方,常用于妇科疾患。儿科名医钱乙根据小儿特点,用金匮肾气丸减桂、附而成补阴名方六味地*丸,主治小儿五迟证,症见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现广泛应用于肾阴不足证,临床多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牙齿动摇、舌红少苔等。金元时期各派医家多选用地*组方以治多种疾患。如寒凉派刘完素创制的地*饮子,为治下元虚衰,痰浊上逆之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等瘖痱证的主方;攻下派张子和《儒门事亲》的玉烛散,功效养血清热、泻积通便,主治血虚发热、大便秘结;补土派李东垣《兰室秘藏》的当归六*汤,功效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主治阴虚火旺所致的盗汗;滋阴派朱丹溪拟滋阴降火之代表方大补阴丸等均以地*为主药。明清时期温补派代表张景岳特别擅长运用熟地*,在他自创的张新方中,用熟地*的方剂共49首,为应用最多、最广的药物之一,诸如左归丸、右归丸等。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收载的清营汤,适用于邪热初入营分之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心烦不眠、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等;《医方集解》收载的百合固金汤,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之咽喉燥痛,咳嗽气喘,痰中带血,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医学衷中参西录》收载的滋脺饮,用于消渴症;《医宗金鉴》载有治皮肤病的消风导赤汤等均重用地*。
由此可见,地*具有极其重要的药用价值,临床用途广泛。
地*根植物:图片来源于中国植物图像库,周繇拍摄现代研究表明,地*化学成分主要有环烯醚萜及其苷类、紫罗兰酮类、苯乙醇苷类、糖类、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环烯醚萜苷类和苯乙醇苷类是地*主要活性成分,也是发挥疗效的主要物质基础,其中苷类化合物有:梓醇,二氢梓醇,乙酰梓醇苷,益母草苷,地*苷A、B、C、D等,此外地*含有8种糖类:葡萄糖、蔗糖、水苏糖、果棉子糖、甘露三糖、毛蕊花糖及半乳糖。地*还含有微量元素、卵磷脂、维生素A类、β-谷甾醇等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生地对甲亢阴虚证、肾上腺皮质激素阳虚、血糖、血凝及血流变学均有影响,并且有生血、降压、抗辐射损伤、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强心利尿、镇静催眠、保肝、抗炎及抗氧化作用;在现代研究中,生地*对免疫性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传染性肝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及席汉氏综合征均有一定的疗效。肆
食疗药膳验方
地*不仅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也是原卫生部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目录的中药,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物质,所以也有良好的食疗保健作用,可用于一些疾病的饮食调养和特殊人群的药膳保健。这里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地*食疗药膳方,不妨试一试。1
地*生姜粥
生地*汁15g,生姜汁0滴,粳米50g,红糖适量。煮米做粥将熟时加入地*汁、生姜汁,搅匀即可。食时,加红糖少许。该粥养阴血,温中益冲脉,适用于初产血脉空虚,气弱而腹中恶血不下之腹部作痛等病症。地*汁
鲜地*g,冰糖适量。将鲜地*洗净,榨汁,加冰糖适量温服。本汁治疗血热妄行、阴虚发热非常有效,适用于肺结核咯血。3
地*鸡
乌骨鸡1只,生地*50克,饴糖克。鸡宰杀处理干净,生地切成细丝,与饴糖拌匀后同放鸡腹内,缝合,放搪瓷碗内,上笼蒸至熟透,不加五味调料,单食其肉。填精补髓,益气止汗。适用于肾虚腰背疼痛,不能久立,乏力少气,身重盗汗等症。4
生地*精粥
生地、*精(制)、粳米各30克。生地、*精水煎去渣取汁后,入粳米同煮为粥。滋阴补肾。适用于肾阴不足,绝经前后头目昏眩,心烦易怒,情志失常,手足心发热,或月经不调等症。5
地*粥
粳米50克,鲜地*30克,酥油、白蜜适量。鲜地*切片,待水沸与米同煮,粥欲熟再入酥油、白蜜,煮熟即成。养阴清热,和中益胃。适宜于虚劳羸弱、咳嗽吐血、寒热时作的患者,也可作为早晨的滋补品。6
地*枣仁粥
生地*30克,酸枣仁30克,白米50克。先煮地*、枣仁取汁,用汁煮米做粥,食时可加糖少许。滋阴清热,养血安神。凡因虚劳体弱而致骨蒸烦热、羸瘦乏力、失眠多梦者可辅食此粥。使用注意
地*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慎用。《本草品汇精要》记载:“地*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所以服用含地*的汤药时,尤其在地*的食疗药膳调养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同时服用。
欢迎大家底部留言,说说看完中药故事的启发。
推/荐/阅/读
《本草纲目》故事四十一:郁金入心去恶血《本草纲目》故事四十:王不留行善通乳《本草纲目》故事三十九:天名精治疗牙痛《本草纲目》故事三十八:解酒良药枳椇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