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用治法:汗、吐、下(使实邪从下窍而出)、和(和解、调和二者)、温、清、消(使有形时邪渐缓消散)、补。
2.佐制药:消除君、臣药*性,制约峻烈之性;
反佐药:防止药物格拒,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3.败*散:逆流挽舟。
4.银翘散为“辛凉平剂”,荆芥穗和淡豆豉的应用体现“去性存用”之法。
5.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证,属“通因通用”之法;治疗热厥,为“寒因寒用”之法。
6.麻子仁丸小承气,杏芍麻仁治便秘。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
7.十枣汤主治:悬饮、水肿及二便不利。宜清晨空腹服用。
8.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以及*疸、疟疾。
9.用药比例:
六一散——滑石:甘草为6:1;
左金丸——*连:吴茱萸为6:1;
当归补血汤——*芪:当归为5:1;
小建中汤——桂枝:芍药为1:2。
10.君药总结:
小建中汤:饴糖;
归补血汤:*芪;
仙方活命饮:金银花;
真人养脏汤:罂粟壳;
四神丸:补骨脂;
生化汤:全当归;
镇肝熄风汤:怀牛膝;
平胃散:苍术;
一贯煎:生地*
11.半夏泻心汤配伍特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12.清营汤:主治热入营分证。“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13.犀角地*汤:清热解*,凉血散瘀。主治热入血分证。“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4.凉膈散:以泻代清。
15.普济消*饮:升麻、柴胡,有“火郁发之”之意。
16.仙方活命饮:阳证痈疡肿*初起。“疮家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17.芍药汤: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主治湿热痢疾。
重用芍药配以当归,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
木香、槟榔体现“调气则后重自除”。
18.青蒿鳖甲汤:主治邪伏阴分证,可见夜热早凉。
19.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①脾胃虚寒证;
②阳虚失血证;
③脾胃虚寒所致胸痹,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
20.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21.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枣通草施。主治血虚寒厥证。
22.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桔梗有“培土生金”之意。
23.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甘温除热”代表方。
24.炙甘草汤: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25.左归丸:滋补肝肾,填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含“阳中求阴”之意。
26.百合固金汤: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方中生地、熟地同用。
27.地*引子: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
28.玉屏风散(自汗,卫表不固);
当归六*汤(盗汗,阴虚火旺);
牡蛎散(体虚自汗、盗汗证)。
三方中均有*芪。
29.真人养脏汤:涩肠固脱,温补脾肾。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
四神丸:温补脾肾,固肠止泻。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泻证。
真人养脏汤和四神丸共同具有的药物是:肉豆蔻。
30.桑螵蛸散:调补心神,涩精止遗。主治心肾两虚证。
31.固冲汤:主治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32.朱砂安神丸:镇心安神,清热养血。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
33.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二冬”:天冬、麦冬;
“三参”:人参、玄参、丹参。
34.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35.开窍剂:
安宫牛*丸:清热解*,开窍醒神。主治邪热内陷心包;
紫雪:清热开窍,息风止痉。主治温热病,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证。
至宝丹:化浊开窍,清热解*。主治痰热内闭心包证。
36.桃核承气汤:主治下焦蓄血证。
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瘀证。
37.补阳还五汤: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38.桂枝茯苓丸:主治瘀阻胞宫证。
39.羚角钩藤汤: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主治肝热生风证。
镇肝熄风汤:镇肝息风,滋阴潜阳。主治类中风。
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40.三仁汤:杏仁宣上,白蔻仁畅中,薏苡仁渗下。
41.完带汤:主治肝郁脾虚,湿浊带下。培土抑木。
42.三子养亲汤: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
43.保和丸:主治食滞胃脘证;枳实导滞丸:主治湿热食积证。
44.乌梅丸:主治脏寒蛔厥证。本方酸苦辛并进。使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