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形色
以地*为名,说明颜色是*的、时空场是生长在土壤里面的,即生长在土地里,非常*的植物根茎。有些生地*甚至*到可以染布,用一桶地*把白衣服泡一泡,白衣服从此就会变成淡*色的,因此还称为地*色。“地”说明这个植物获得土地的特性非常多,而“*”又属土,为土中之精,地*又名地髓,即*土里的精髓。所以地*这个名字已经把这味本草的特性完全表达出来了:土里最精髓的植物。从形色上看,地*一定对肌肉有好处,因为*色属土入脾,可以直接补脾、长肌肉。地*本身又是土中之精,而土又能生金,金属肺,所以地*还可以补肺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如果脾土中精气、精微物质多了,可以化生气血,从而气血旺盛产生精髓,因此地*具有补脾、生精髓、长肌肉的效果。地*能够把土壤中最精华的物质吸收,变成*色的物质,是地髓之精华,这种物质就是地*的能量。人参似人形,补五脏,以形补形,是一种能量,天门冬吸收天地之精华,也是一种能量。这些本草的能量都很充沛,凡是有能量的本草,作用于人体都能够化生气血精髓,对人体具有特别强大的补益作用。地*的三大特征:①补脾、生肌肉②含有强大能量,可化气生血、补精髓。用土之精华补人体精元。③除杂浊。地*只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把有些杂质去掉。时空场
常生于生于海拔50~米的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区。中国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地*喜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黏性大的红壤土、*壤土或水稻土不宜种植。地*是喜光植物,植地不宜靠近林缘或与高秆作物间作。当土温在11~13℃,出苗要30~45天,25~28℃最适宜发芽,在此温度范围内若土壤水分适合,种植后一星期发芽,15~20天出土;8℃以下根茎不能萌芽。性味
味甘,具有补益的作用,可做食物。性寒,代表地*具有明显个性,偏重于阴性,可以清热去火,寒可胜火。性味甘寒又同时具有补养、清热、去火,是地*特有的能力,既可以补养,又能滋阴清热。整个地*的根皮、肉、连汁液都是*的,因此地*最入血分,同时性味甘寒,即可以凉血、滋阴、清热。单凭这些就可以推断出地*的大致功效,时至今日有些人还在苦苦的死记硬背,只知道清热凉血而不知道为什么清热凉血。不仅因为性味甘寒,而且地*皮、肉、汁液全部都是*色入血分,因此清热凉血。以上是从地*形色、性味、时空场、本身特性了解到的特征,以下是《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证,可以证明以上推断是正确的。折跌绝筋
折跌绝筋即不小心骨头折了、跌打损伤、筋断,最常见于战场。古代*医有一个秘方,只有四味药,其中就有地*,关于秘方就不在此赘述。如果没有把《神农本草经》理解透彻,不明白为什么必须要用干地*,不用鲜地*。为了研究地*,亲自种了地*,发现鲜地*会导致腹泻,生地*的凉比西瓜、青瓜凉多了。所以大便干结用生地*比用大*芒硝效果好,尤其是肥大的生地*蘸白糖吃,味道还不错。地*在太阳下暴晒,晒成地*干,吃起来就像柿饼一样,非常具有柔韧性。所以山里地*产量多的时候,爬山的人就把干地*当干粮吃,脾胃虚弱者把地*蒸一下再吃,会减少寒凉对胃的刺激。上山把地*当干粮吃的,上了一整天山不但不累,并且之前有膝盖嘎嘣嘎嘣响、腰疼腿疼、抽筋、筋骨劳损的情况,都会得到很好的调整。甚至有些人就是因为一次爬山,吃了地*,恢复的非常理想,干地*功不可没。这是亲身感受过的,并且吃过干地*才明白,《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绝对是经过千万年、千万人实验过的真理。真理就是不用证明、不用怀疑、不用思考,直接就用。地*为土中之精可以直接补筋骨,汁液入血分对折跌效果较好。地*还有一个最大的特性:把地*根掰下一小块,等到它伤口愈合之后,就能从旁边发芽。地*就像壁虎尾巴一样,断了之后过几天还会长出来,说明地*的自生能力特别强。有土木之精的能量,令受伤的地方功能不受损,又能入血分、长肌肉,令受损伤的皮肉能快速修复、再生能力又特别强,肌肉、筋、骨都可以再生,这样的本草当然是主折跌绝筋效果奇佳。再次声明:一定要尊重《神农本草经》最原始质朴的形色、性味、时空场的主证。用现代所理解的功效来解释古代的问题,就像用电子计算机解读易经八卦的问题,而电子计算机就是从易经八卦延伸出来的,本末倒置简直可笑。伤中
《神农本草经》现在有很多版本,在断句上是最大的问题,要么就是文人断句,要么就是所谓的现代中医断句,没有理解中国古代的病名,就把折跌绝筋伤中放在一起。其实伤中在古代是一个病名,就是饿着肚子去干活之后伤着腹部的肌肉了,稍微一用力就觉得岔气、气不够用或者肚子很疼。有点类似平常说的闪腰、岔气,这是活动不当造成的,伤中是饥饿时干活慢慢造成的不一样。中是指人体中部,即腹部,而地*是入脾的,伤中实际就是伤脾络、整个腹腔的肌肉,说白了还是和折跌绝筋有关。折跌绝筋是外伤,伤中是内伤,并且与脾、血有关,所以需要补脾、长肌肉、生血、凉血。地*长在福地,云台山藏象斋藏问家附近就有很多地*,因为藏问年轻的时候特别有力气,能搬很多石头。本身焦作地*就很多,那里的人都很能出力。只要是饿肚子干活、过度出力、内伤的都可以吃地*来调理。逐血痹
血痹就是现代所讲静脉栓塞、小动脉栓塞或者明显看到局部血流动不畅,静脉曲张等。又麻又凉、腿上很多青筋。血痹就是血液不通了,地*可以补充大量入血分的地*汁,把血液稀释血栓自然就溶解了,地*活血又凉血还滋阴。就像水管里的水流的很慢,说明水管堵塞,在不损伤水管的情况下,要加大水量、水压才能把淤堵慢慢冲开,而地*就是给血管加大压力、能量的,让血液变得干净就起到逐血痹的作用。填骨髓
地*又名地髓,形色地*是土中之精,可以补骨生髓,直接填骨髓。时至今日,很多人把地*九蒸九晒之后,变成了熟地*,其实《神农本草经》时代并没有熟地*,只有干地*这个名词。古代有很多医家说明,填骨髓必须用九蒸九晒的熟地*,有些医家也说,不必九蒸九晒,用干地*就行。九蒸九晒之后,地*的特性反而被去掉了。九蒸九晒目的是为了去掉地*的寒性,把地*变得补性更强。个人认为地*九蒸九晒之后貌似寒性降低了,但同时把其中的药效、能量也消耗了。每次蒸的时候都有地*气味散发出来,而中药用的就是性气味,九蒸九晒之后气没了,只剩下味了。但也不能盲目排斥古人讲的不对,九蒸九晒的熟地*在治疗肾精亏虚中确实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脾胃寒的人,直接吃生地*比较寒,吃九蒸九晒的熟地*比较适合。但是现代中药炮制的地*不一定是九蒸九晒的,有可能只蒸一次,吃这种地*会发腻。现代很多九蒸九晒完全是个形式,真正九蒸九晒的地*是很讲究的,里面放上砂仁、陈皮、黑豆汁等,拌上药料。现代的九蒸九晒的技术已经几乎失传,真正九蒸九晒的技术也不是教科书上讲的。古法的九蒸九晒是必须干地*把药料吸收完了之后在上蒸笼蒸,蒸完晒干,再放入药料中浸泡,直到把药料全部吸收完了再蒸,通常是白天晒,晚上蒸。这样炮制出来的地*吃下去味道还浓郁,这才是真正补身体的。凡是九蒸九晒的地*,一定是又大又肥的地*。地*分两种,一种长在山间石头缝里,天生长不大,细的像手指头一样,甚至有的像筷子一样粗细,这种地*治疗折跌绝筋效果好;而肥大的地*治疗伤中、逐血痹等内伤效果显著。在武学养生中地*是主要的药物,对练功的人比较重要,尤其是跌打损伤。不光用活血药,也不是所有损伤都只用三七参之类的,地*从某种角度来讲比三七参更安全。三七参是解放后被炒作出来的,本来是少数民族用药,论单独治折跌绝筋还是地*效果好。长肌肉
首先地*比较肥大,多汁液,色*,又吸取了土中之精,还入血分,所以地*长肌肉最快。外科痈疽疔疮、跌打损伤到后期地*不可缺。瘦的皮包骨头人,适合用熟地*。上篇文章甘草也长肌肉,两者配伍效果更佳。如果不加熟地,只用甘草也能长胖,但那是湿气、浊气加脂肪。加上地*就不一样了长肌肉是该长得地方都长,不该长的地方绝对不长。以上的药证对地*的形色、时空场、性味基本上完全吻合。作汤
以上的药证是地*配在药里单独熬或者吃的,作汤是把地*放在汤里煮,是老百姓的用法。一群山民,没学过药理,反正这年头粮食严重不足,就地*长的不错,摘点野菜或者一把米,炖了一锅地*。吃着还不错,既能充饥还能长肉。除寒热积聚
吃完之后发现有寒祛寒、有热祛热、还能祛积聚,身上长的小瘤、肉疙瘩没了。以前缺粮的时候,吃不饱还生病,连看病钱都没有,本身就营养不良,一家十口人才放一把米炖一锅地*,,连续吃几天米汤之后发现,发烧没了、肚子不涨了、疙瘩消失了。关节也不疼了,腿也不抽筋了,身体也强壮了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编写了一本书,叫《救荒本草》,其中就有灾荒年间吃地*可以不死。灾荒年间饿死很多人,周围有很多本草植物只要吃了不但能治病还可以延长寿命,很多人饿死在本草堆里都不知道吃。朱橚认为写《救荒本草》非常有功德,当时没有粮食,让人吃树皮草根还能把病吃好,眞的是功德无量!除痹
除是清除,有的人吃了地*之后,身上疼痛的现象、各种痹症都消失了。生者尤良
《神农本草经》原版是没有标点的,上面注释了生者尤良,代表地*要生用,不用蒸熟,可能在当时已经有人把地*当成粮食吃。灾荒年是种什么都颗粒无收,唯独红薯和地*大丰收。想要把地*效果发挥的更好,一定要用生地*,千万不能蒸熟。据现代医学研究,地*蒸熟之后确实有些成分发生变化,更偏重于补养效果。平心而论,干地*并不是完全的补药,但是填骨髓、长肌肉明显是补益的,更重要的是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有段时间尝试用熟地*配伍,发现只要地*配伍得当,当然也配一些填骨髓的药,确实在填骨髓方面比生地*好的多。有些无良药商熟地*造假,用煤灰拌生地*生,往水里泡一泡,洗出来的水跟墨汁一样,洗完之后跟生地*没两样。有些药商觉得不蒸不是地道药材,强制性蒸,只蒸了一遍就拿出来售卖,所以这样的熟地*跟生地*比起来还不如不蒸。熟地*不可长吃,《神农本草经》并没有记载可以久服,所以地*没事别乱吃。人参、*精、甘草、天门冬、菖蒲都可以久服,但是地*不能乱吃。上山吃地*可以,因为确实腰疼腿疼膝盖痛,登山吃地*实际是登山治病的。关于生者尤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地*挖出来直接用,一种是生地*不用蒸熟,直接熬汤。藏曌用量解
用量是《神农本草经》不曾说的秘密,也是个人对《神农本草经》的解读、理解,以及参照《伤寒杂病论》用量的方法,以及是古代最原始质朴的方法。相信古代最开始用药的时候绝对不会用戥子,医者意也,完全凭感觉用药。如果书上写一根,很肥大的本草也是一根,细瘦的也算一根,究竟多少真的很难说。另外还要根据人来定,一个身高八尺很健壮的人受伤肯定跟一个身高三尺的人受伤用量不一样,古代医家用量不是死用。现代的中医很多人就把用量学成死的,眼看是小孩,还要15克;一看是成人,体重斤还用15克,这样用药会有效么?另外,病重的时候药量要重一些,病轻的时候药量要轻一些。原来在藏亼门文章中说过用量的问题,其实里面并没有讲的很详细,因为用量的衡量是需要比较高的悟性,用量很关键,量就是度,需要用意揣度量。用量是主讲一家十口人才放一把米炖一锅地*,人用过,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且告诉别人,别人用了也效果不错,没有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但是具体使用可以不拘此量。再次声明:现在讲的是古法用量,这里的用量指的是指导用量,并非要严格按照克度用量,刚学医的时候用量不知道如何掌握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并且此用量为汤剂,单味药即可治病,或者少数几味药配伍可用,如开大方应酌情加减。具体应用视情况而定。折跌绝筋按照现代的眼光看来,中国古代的东西基本都不科学,受伤了肯定要用碘酒、酒精、双氧水消*,创伤处理还要无菌操作。古人是一看受伤了,二话不说,血一擦,挖些地*洗干净敲捣稀碎,用棉布把厚厚的地*包裹在白骨森森的伤口上。一天换一次药,三天之后奇迹出现了,伤口愈合的很快,并且没有疤痕。外用不拘量,根据损伤的大小,捣碎,一般用棉布,如果骨折了,一定要用杜仲皮也就是棉树皮,把粗皮去掉,用棉布和地*一起包起来,可以续筋接骨。内服把地*熬成汤,配伍一些跌打损伤的药,效果很好。由于地*性寒,所以不要用的过多,要根据人的体质运用。如果一个人经常拉肚子量要小,一个人很健壮,大便正常,就要量大一点更好。同样的用量,有很多需要考究的地方,不是死记硬背的,要活学活用,正常情况下,体内不寒不热的人用量为30克左右,如果是折跌绝筋用量最大达到克。本人曾经治疗过一个修房子时从房顶上掉下来农民的人,连大小便都失禁了,医院拍片检查说腰椎骨折造成高位截瘫,一辈子都要卧床和坐轮椅。有钱也治不了更何况没钱,当农民是很苦的。服用大量地*等四味药,当时正好病人家里有一颗大棉树,就把地*涂在棉树皮上,用棉布紧紧包起来。奇迹出现了,敷上两小时后,损伤的地方已经不疼了,第一天感觉不明显,第二天大小便失禁情况消失,第三天扶着人能站起来缓慢行走了。一周之后把板子拆了,只是感觉腰部有点硬,感觉有点迟钝,能正常行走,病人大赞中医药神奇。伤中以前很多做建筑出大力的人,很容易伤中,年纪大了之后肚子就会无限松弛,收不住。伤中的人要么是饿的不行,吃饱了不能干,要么肚子一吸就疼,还不完全只是疼,就是内伤。在落后的农村、山区很常见,尤其是出劳力的人,一般男人多于女人,同时还容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最好的药就是地*加杜仲。单独内服地*60克,因为地*性寒,用米酒或者*酒煎地*,效果更好,有的甚至吃一次就好。逐血痹相当于动脉栓塞,量不能小,一般60-克。《神农本草经》中凡是味甘的药都可以放胆用之,如果性偏的药,可以配伍其他药一起用,味甘的药用量小效果不明显。如果是味苦或者辛的药,用药不能孟浪,要注意谨慎。填骨髓,长肌肉可以熬汤,而且不是吃一次就好,建议熬成膏或者做成地*酒、地*饼、丸药。地*粘性强,做丸药须晒得极干才行。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作汤类例如养生膳,根据人的多少、自己的喜好、对地*味道的接受程度来确定用量。如果真的做养生膳、用来治病,建议15克左右。《神农本草经》里所指的味甘,不要理解成甜的,甘指的是不苦,没有其他怪味。生川泽
“川”是山与山中间的沟壑,“泽”是沟壑里的小凹坑,或者大湖,经常有水,在水边长的地*比较肥大。因为云台山就是一个大川,水源充足,所以云台山的地*品质上乘。长在石缝的地*大多比较细小,田里的地*就长的很肥大。本草考古
⑴《本草衍义》:地*,《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地*者,若与生、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⑵张元素:热地*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⑶李杲:生地*,治手足心热及心热,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若脉虚,则宜熟地*。地*假借火力蒸,故能补肾中元气。⑷《纲目》:按王硕《易简方》云: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又云,生地*能生精血,天门冬引入所生之处,熟地*能补精血,用麦门冬引入所补之处。虞抟《医学正传》云:生地*生血,而胃气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补血,而痰饮多者服之恐泥膈。或云,生地*酒炒则不妨胃,熟地*姜汁炒则不泥膈,此皆得用地*之精微者也。⑸《本草汇言》:熟地稍温,其功更溥。久病阴伤,新产血败,在所必需者也。但二地之性,凉而泥膈,凡产后恶食作泻,虽见发热、恶露作痛,不可用,误用则泄不止。凡阴虚咳嗽,内热骨蒸,或吐血等侯,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溏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多病不食,俱禁用地*。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通而不宜滞,汤丸中亦禁入地*。设有气证当用而不可无者,则以桂心少佐可也。痰证当用而不可少者,则以姜汁拌炒可也。⑹《本草正》:熟地*性平,气味纯静,故能补五脏之真阴,而又于多血之脏为最要,得非脾胃经药耶?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气与血耳。气主阳而动,血主阴而静,补气以人参为主,而芪、术但可为之佐辅;补血以熟地为主,而芎、归但可为之佐。然在芪、术、芎、归,则又有所当避,而人参、熟地,则气血之必不可无,故凡诸经之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不可。凡诸真阴亏损者,有为发热,为头疼,为焦渴,为喉痹,为嗽痰,为喘气,或脾肾寒逆为呕吐,或虚火载血于口鼻,或水泛于皮肤,或阴虚而泄利,或阳浮而狂躁,或阴脱而仆地,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阴虚而水邪泛滥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阴虚而真气散失者,舍熟地何以归源;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肠胃,且犹有最玄最妙者,则熟地兼散剂方能发汗,何也以汗化于血,而无阴不作汗也。熟地兼温剂始能回阳,何也?以阳生于下,而无复不成乾也。然而阳性速,故人参少用,亦可成功,阴性缓,熟地非多,难以奏效。而今人有畏其滞腻者,则崔氏何以用肾气丸而治痰浮;有畏其滑泽者,则仲景何以用八味丸而医肾泄。又若制用之法,有用姜汁拌炒者,则必有中寒兼呕而后可;有用砂仁制者,则必有胀满不行而后可;有用酒拌炒者,则必有经络壅滞而后可。使无此数者,而必欲强用制法,是不知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静重之妙,而反为散动以乱其性,何异画蛇而添足。今之人即欲用之补阴而必兼以渗利,则焉知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之法不宜渗;即有用之补血而复疑其滞腻,则焉知血虚如燥土,旱极望云霓,而枯竭之肠极喜滋(润)。设不明此,则少用之尚欲兼之以利,又孰敢单用之而任之以多;单用而多且不敢,又孰敢再助以甘而尽其所长,是又何异因噎而废食也!⑺《药品化义》:熟地,藉酒蒸熟,味苦化甘,性凉变温,专人肝脏补血。因肝苦急,用甘缓之,兼主温胆,能益心血,更补肾水。凡内伤不足,苦志劳神,忧患伤血,纵欲耗精,调经胎产,皆宜用此。安五脏,和血脉,润肌肤,养心神,宁*魄,滋补其阴,封填骨髓,为圣药也,取其气味浓厚,为浊中浊品,以补肝肾,故凡生熟地*、天冬、麦冬、炙龟板、当归身、山莱萸、枸杞、牛膝皆粘腻濡润之剂,用滋阴血,所谓阴不足者,补之以味也。⑻《本经逢原》:熟地*,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必须蒸晒多次,若但煮熟,不加蒸、曝,虽服奚益。......脐下痛,属肾脏精伤;胫股酸,系下元不足;目琉琉如无所见,乃水亏不能鉴物,皆肾所主之病,非熟地*不除。⑼《本草求真》:景岳尚论熟地,最为明确,独中所论脾肾寒逆为呕,可用地*以治,是亦千虑之一失耳。夫既脾肾虚寒,则脾与肾已受寒累,正宜用以辛热,以为扫除,如太阳既至,坚冰自解,乃复坠以霜雪,投以阴剂,不更使寒滋甚乎。虽曰熟地性温,寒从温散,然寒至上逆为呕,则寒已甚,岂有熟地之温,而可令寒外散乎。但或阳盛阴微,阳藉阴化,偶有感冒。用此杂于温散之中,或有见效;若真纯阴无火,厥气上逆则呕,则此又为深忌。⑽《本草经读》:张景岳以百病之主俱从肾治,误以《神衣本草经》上品服食之地*,认为治病之药,滋润胶粘,反引邪气敛藏于少阴而无出路,以后虽服姜、附不热,服芩、连不寒,服参、术不补,服硝、*不下,其故何哉?盖以熟地*之胶粘善者,女人有孕四物汤为主,随症加入攻破之药而不伤,以四物汤中之熟地能护胎也,知其护胎之功,便可悟其护邪之害,胶粘之性,最善著物,如油入面,一著遂不能去也。⑾《本草正义》:地*,为补中补血良剂。古恒用其生而干者,故曰干地*,即今之所谓原生地也。然《本经》独于此味用一干字,而又曰生者尤良,则指鲜者言之,可知干地、鲜地,六朝以前,本已分为两类,但辨别主治,犹未甚严。至《名医别录》,则更出生地*一条,显与干地*区别,其主治则干者补血益阴,鲜者凉血清火,功力治疗,不复相混。然究属寒凉之品,惟虚而有热者为宜,若真阴不充,而无热证,则用干地,犹嫌阴柔性质,不利于虚弱之脾胃。于是唐、宋以来,有制为熟地*之法,以砂仁和酒拌之,蒸晒多次,至中心纯黑,极熟为度,则借太阳之真阳,以变化其阴柔性质,俾中虚者服之,不患其凝滞难化,所以熟地*且有微温之称,乃能补益真阴,并不虞其寒凉滑泄,是以清心胃之火者,一变而为滋养肝、脾、肾之血,性情功效,已非昔比,而质愈厚重,力愈充足,故能直达下焦,滋津液,益精血。凡津枯血少,脱汗失精,及大脱血后、产后血虚未复等证,大剂频投,其功甚伟。然粘腻浊滞,如大虚之体服之,亦碍运化,故必胃纳尚佳,形神未萎者,方能任受,不然则窒滞中州,必致胀闷,虽有砂仁拌蒸,亦属无济,则中气太弱,运动无权之弊也。熟地之补阴补血,功效固不可诬,然亦惟病后元虚,及真阴素薄者,可以为服食补养之用。今人多以入之滋补膏方中,正是恰到好处,苟其人胃纳素薄,及虚弱成瘵者,得此亦必中满妨食,甚且作胀,其为害亦颇不浅,而痰饮弥漫,或兼挟外感者,固无论矣。⑿《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⒀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无所见。⒁《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⒂《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肿阴,上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千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疼,感证阴亏,无汗使闭,诸种动权,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现代药理
血糖影响早年曾报告地*(品种未注明)煎剂、浸剂或醇浸膏给家兔灌胃或注射有降低血糖作用,又有人报道八味地*汤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高血循环系统地*浸膏静脉注射于家兔和狗可使血压上升,并有利尿作用,醇浸膏在中等浓度时对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高浓度时则抑制之。蟾蜍后腿灌流时,中等浓度使血管收缩,高浓度则扩张之。用怀庆地*之醇提取液,给麻醉犬及兔静脉注射均可使血压下降,对离体蛙心则表现抑制作用。保护肝脏地*(品种未注明)煎剂对小鼠实验性四氯化碳中*性肝炎有保护肝脏、防止糖元减少的作用。酒精提取物所得无色针状结晶对家兔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抗菌作用地*(品种未注明)在试管内初步试验结果,认为对某些致病性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此外,六味地*复方的药理作用,由熟地、山茱萸、淮山药、丹皮、泽泻、茯苓按8:4:4:3:3:3制成煎剂。改善肾功能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肾功能及血压的影响应用I()标记醋碘苯酸钠测定肾功能,肾结扎产生高血压,每天口服煎剂(%)1.5g/kg,每周服6日,可明显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减少病死率。历代药证
地*,综合功效有滋阴,养血。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①《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②《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③《药性论》:"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治产后腹痛,主吐血不止。"④《日华子本草》:"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晕,助筋骨。"⑤王好古:"主心病,掌中热痛,痹气痿蹙,嗜卧,足下热而痛。"⑥《本草从新》:"治血虚发热,常觉饥馁,倦怠嗜卧,胸膈痞闷;调经安胎。"历代方证
①治消渴:*芪、茯神、栝楼根、甘草、麦门冬各三两,干地*五两。上六味,细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日进一剂,服十剂。(《千金方》)②治阳明温病,无土焦证,数日不大便,其人阴素虚,不可用承气者:元参一两,麦冬八钱(连心),细生地八钱。水八杯,煎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温病条辨》增液汤)③治虚劳吐血不止:生干地*一两,*芩一两,白芍药一两,阿胶二两(捣碎,炒令*燥),当归一两,伏龙肝二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糯米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地*散)④治鼻衄及膈上盛热:干地*、龙脑薄荷(即水苏)等分。为末,冷水调下。(《孙兆方》)⑤治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少腹满痛:生干地*(焙)、当归(焙,切)、芎藭(去芦头)各二两,阿胶(炙令燥)、艾叶各半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服之,晚后再服。(《圣济总录》地*汤)⑥治冲任气虚,经血虚损,月水不断,绵绵不止:生干地*(焙)二两,*芩(去黑心)、当归(切,焙)、柏叶各一分半,艾叶半分。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蛊,煎至七分,去滓,入蒲*一钱匕,空心食前服。(《圣济总录》地*汤)⑦治血瘕:生干地*一两,乌贼骨二两。上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七服。(《普济方》地*散)⑧治中风四肢拘挛:干地*、甘草,麻*各一两。细切,用酒三升,水七升,煎至四升,去渣,分作八服,不拘时,日进二服。(《证治准绳》地*汤)⑨治诸疮不合,生肌:生干地*三合,白芨、白敛、甘草(生锉)各半两,白芷三分,猪脂半斤(炼)。上六味除脂外,捣罗为末,入脂内熬成膏,侯冷,日三、四上涂之。(《圣济总录》地*膏)地*药*
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本草经集注》: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医学入门》:中寒有痞、易泄者禁。地*掌故
在古代为地*养生写诗的人很多,如白居易、苏东坡、陆放翁、谢灵运等。
白居易《采地*者》云: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天中采地*。
采之将何用?持之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老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苏东坡《小圃地*诗》云:
地*饲老马,可使光见人。
吾闻乐天语,喻马施之身。
我衰正伏枥,垂耳气不振。
移栽附沃壤,蓍茂争新春。
沉水得稚根,重汤养陈薪。
投以东阿清,和以北海醇。
岩蜜助甘冷,山姜发芳辛。
融为寒食汤,咽作瑞露珍。
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
愿响内热子,一洗胸中尘。
还有一幅中药对联云: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宋代《太平圣惠方》、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臞仙神隐书》及浙江右布*使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都记述生地*粥的功用。①切生地*二合,候汤沸入米同下罐中。先用酥二合,蜜一合,同炒令地*熟,候粥熟时乃下同煮取熟食之,能和血生精。②用鲜地*适量洗净切段,每榨生地*汁50毫升,或用于地*60克煎取药汁,先用粳米2两煮粥,沸后加地*汁和生姜二片,熟而食之,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神农本草经》、唐《药性论》、南北朝陶弘景《茗溢别录》及《食疗本草》均有“生地主折伤”、“堕地腕折”、“疗折跌绝筋”的记载。生地*配牡丹皮、赤芍,治疗皮肤病,主要是凉血、清热、养阴、润燥。
《抱朴子》记载:“楚文子,服地*八年,夜视有光,古人均以此久服延年。”
张介宾,明代山阴人,字景岳,他曾称人参、熟地*、附子、大*为“药之四维”。他说“阴*症多有内伤不足,不可以*为意专用清剂,但宜调补心、脾、肾之虚以培其气血复则*必退。若六味丸、八味丸、五福饮食,理阴煎及左归、右归、六味回阳等饮,皆阴中阳虚者所宜也”。章氏盛赞此论,谓其“语语透辟,字字箴规,可师可法。”故重用熟地*退*疸,屡见其效。
《本草纲目》有如下记述,崔元亮《海上方》:(生地*)治一切心痛,无问新久。以地*一味,随人所食多少,捣绞取汁,搜面作馎饪(地*取汁和面作饼)或冷淘食,良久当利出虫,长一尺许,头似壁官,后不复患也。昔有人患此病二年,深以为恨,临终戒其家人,吾死后当剖去病本。从其言果得一虫,长一尺,头似壁虎,置于竹节中,每所食皆饲之。因食地*馎饪亦与之,随即坏烂。由此得方。刘禹锡《传信方》亦记载其事云:“(唐)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危,遂作地*冷淘食,便吐一物,可方匙,壮如蛤蟆,无足目,似有口,遂愈。”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给黛玉治疗失眠的药是天王补心丹,其主要药是生地*、玄参。生地*能下足少阴肾经而滋水,水盛可伏火,使心神不为虚火所扰。玄参养阴生津,泻火解*。辅以丹参、当归补血养心,人参、茯苓益心气,柏子仁、远志安心神,佐以天冬、麦冬滋阴清火,五味子、酸枣仁敛心,桔梗载药上行,朱砂人心安神。全方是一滋阴安神之剂。黛玉内伤七情,心烦不寐,虚火上炎,需要壮水制火、滋阴清热、养心安神,故宜用天王补心丹。
宋代名医褚澄游医,一日寺里一尼姑月来乍冷乍热,心烦意乱。于是褚澄诊断定尼姑怪症属阴阳交争,抑郁成疾。故用柴胡抑肝汤、抑阴地*丸,服十余次而愈。
傳承亼毉藥道??歸摄藏修游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