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来源
玄参科植物地*的块根。
2
别名
生地、怀地*、鲜地*、生烟根。
3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全株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根肉质肥大,呈圆柱形或纺锤形。基生叶丛生,倒卵形至长椭圆形,长3~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渐狭下延成柄,边缘有不规则钝齿,叶面多皱缩。花排列成稀疏总状花序;花萼钟状,5裂;花冠宽筒状,先端5浅裂,略呈二唇状,长3~4厘米,暗紫色,内面常有*色带紫的条纹;雄蕊4枚,2强;子房卵形,2室,花柱单一。蒴果卵形或卵圆形,先端尖,具宿存花柱和宿萼。种子多数。花期4~6月,果期7~8月。
4
产地分布
栽培者以河南产量最大,质量最佳,销全国并出口。此外,辽宁、河北、山东等地的野生地*作鲜生地入药。
5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缓缓烘焙至八成干时,捏成团块,再烘焙至内部颜色变黑、质地柔软,外皮变硬。前者习称“鲜地*”,后者习称“生地*”。
6
药材性状
生地*:多不规则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厘米,直径3~6厘米。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无臭,味微甜。鲜地*: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表面浅红*色。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余同生地*。
7
性味归经
生地*:性寒,味甘。归心经、肝经、肾经。鲜地*:性寒,味甘、苦。归心经、肝经、肾经。
8
功效与作用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常用治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鲜地*: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凉血药。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9
用法用量
生地*:用量9~15克。鲜地*用量加倍,水煎服。
10
药理研究
药理实验证实,能提高免疫功能,有降血糖、抗肿瘤、抗过敏、保护心血管系统、抗真菌、止血、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抗炎免疫等作用。
11
主要成分
含地*苷、二氢梓醇苷、桃叶珊瑚苷、麦角甾苷、5-羟甲基糠醛、酪醇、梓醇、梓醇苷和多种氨基酸等。
12
使用禁忌
脾虚泄泻、胃寒食少、胸膈有痰者慎服。
13
中药小故事
据说在唐朝时,有一年*河中下游一带瘟疫流行,无数老百姓因感染瘟疫而失去生命。当地的县太爷来到神农山药王庙祈求神佑,得到了一株根状的草药,这种药根块大而短,形状像山萝卜,颜色微*,口味发苦。送药人将此药称为地皇,意思是皇天赐药。并告诉他,神农山北草洼有许多这种药,县太爷就命人上山去采挖,用此药解救了百姓。瘟疫过后,百姓们把它引种到自家农田里,因为它的颜色发*,便把地皇叫成地*了。地*又叫地髓,是说吸收了地气之精髓,一般土地在种过一年地*后,地就变苦了,第二年便不能再种地*,必须等到至少八年后才能再种,因此就更显得地*的珍贵。
《神农本草经》把地*列为上品:“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来源/网络
编辑/景帆
审核/孟东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