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第四次战役中,中国*队发起横城反击作战,部分美*撤退到原州一线组织防御。此时中国*队主力已经盯住砥平里,并派出部分兵力南下原州钳制敌*,阻其增援砥平里。
年2月14日晨7时15分,美空*侦察机驾驶员哈泰尔驾机在原州西北的蟾江一个U字形弯道附近的河滩上发现了异常。刚开始他以为是一个树枝,再仔细一看,这条“树枝”居然在移动,哈泰尔这才反应过来,那是一支数量庞大的敌*,正在那里渡河并向原州方向移动。他初略估计了一下,大概有两个师约两万多人的兵力(战后侦知,这些中国*队包括42*师和师、团、40*师团和师团,总兵力超过两个师)哈泰尔吓得差点没从飞机上掉下来,他立即向原州的指挥部报告了此事。
如此大规模的中国*队之所以敢在白昼放胆向原州前进,是因为在横城战斗中刚刚缴获了南朝鲜第8师的对空联络设备和无线电。中国*队据此以为能够以此骗过联合国*的战机,然而,一场钢铁与人肉的大屠杀却不期而遇,从天而降。
美*侦察机驾驶员哈泰尔立即向地面指挥部报告了中国*队的动向。对美*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机。——此刻,在原州周围部署着大批美*榴弹炮部队,包括配属给美2师第9、第38团、美空降团、美7师17团的炮兵和美10*直属炮兵部队,计有毫米榴弹炮和毫米榴弹炮共73门。现在,大批白昼行*的中国*队已在大量美*重炮的射程内被观测到了。
收到侦察机传来的坐标并校订射击诸元后,73门美*重炮立即开火。一时之间,炮火连天,地动山摇。
美*炮兵观察员通过空中观测将一批批炮弹准确引向中国*队密集的行*纵队中。与此同时,美国空*轰炸机也大批飞至,朝中国行*纵队猛烈投弹。地面上,弹片如同瓢泼大雨般四处横飞,一片片的中国士兵被炸死炸伤。美*还使用了一种安装了变时引信的炮弹,可以在目标上空20米左右的距离爆炸,以破片大范围杀伤敌方人员。
蟾江江岸,爆炸四起,中国士兵的残肢断臂四处横飞,江水都被中国*人的鲜血染红了,其情景比地狱还要悲惨。在这样可怕的炮火下,似乎任何顽强的*队都会立刻被炸得神经崩溃、四散而逃。可是,这些中国*人中的幸存者不顾战友在身边不断被炸飞的惨状,依然在保持着原有的队形向前冲击。
美*第2师的战史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雷鸣般吼叫的弹幕越过群山,成吨的弹片倾泻在行*队伍中,飞行员报告说河水被鲜血染红。从没有见过一支*队在上万发炮弹下遭受如此浩劫。但他们仍然前进,齐步走入死亡之雨而不顾周围的屠杀。”
不过,随着猛烈炮火的不断持续,渐渐超过了人类意志的极限,一些中国士兵开始卧倒以躲避炮弹,进而开始转身向后跑去。而美*的炮火则跟随着这些撤退的士兵继续进行着无情的屠杀。随着猛烈炮击的持续,越来越多的中国士兵开始后退。他们中有许多人都被炮火打倒了,但更多的人跑出了炮火射程,隐蔽起来。到下午3点,所有向南挺进的中国*队都已向后撤退,跑出炮火射程隐蔽起来。这场大屠杀终于结束了。
另一方面,美38团在中午时分对原州西北面的突破口发起了反击。由于增援的中国*队已被炮火所阻,团孤*奋战,很快就在美38团的优势火力下丢失了大部分刚刚夺取的阵地。
炮击持续3个多小时后,炮兵指挥官海恩斯少校建议停止射击,因为炮弹不多了。但美第2师副师长斯图尔特上校拒绝了他的建议,斯图尔特命令:“继续开火,直到把最后一颗炮弹打光!”同时,他命令师后勤官向后方请求弹药补给。而以美*的补给能力,他们需要的炮弹几个小时后就可以投送到位。
没过多久,海恩斯少校再次要求停止射击,因为炮管已经过热了。斯图尔特还是没有理会他的建议,他命令道:“继续开火,直到炮管融化。”
当天晚些时候,一架由南非空*驾驶员驾驶的飞机误炸了一个荷兰营驻守的高地以及美*空降团营地。荷兰营在空袭中有1人死亡,15人受伤;空降团则没有伤亡。
炮击持续到傍晚才结束。这场炮战被联合国*方面称为“原州炮战”。根据美*估计,中国*队在这次炮战中损失—人,而美*则是零伤亡。尽管美*估计的中国*队战损数据不一定准确,但经过这次战斗,中国*队再没有向原州正面展开进一步的攻击。
中国方面对“原州炮战”的记载语焉不详,并未对这次战斗有明确、详细的官方记录,只能通过一些相关资料来推测中国*队在这次战斗中的一些情况。
官方的《抗美援朝战史》记载:“13日14时,邓指(第四次战役中国*队东线指挥所,辖39、40、42和66*,由副司令邓华指挥,简称“邓指”)命令以42*主力进至原州西南地区,截断原州之敌西南向文幕里和南向牧溪里的退路;第40*师进至原州西北地区,并归42*指挥;第66*主力进至原州东北地区,破坏道路。”
邓华
又据时任42**长吴瑞林所著《抗美援朝中的第42*》描述:“我*师、师,40*的师向原州攻击”、“由于敌人集中了地面炮火及一百多架飞机进行轮番轰炸,我伤亡较重,被迫退出原州。”
这一描述与美方记载基本吻合。
此时,砥平里战斗也以中国*队付出惨重伤亡后主动撤退而告结束。
砥平里战斗中的美*
“砥平里战斗”和“原州炮战”是朝鲜战争的第三个攻防转折点。这两次战斗标志着中国*队在战略上的大规模、大踏步、大纵深运动战的结束,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战略相持阶段的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