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贾杨贾茗萱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收录于话题#证章小天地4个
今天要介绍的,是民国时医院,医院的著名院长。
按照常规,先看徽章:圆形,合金珐琅质地,直径3厘米,正面是我喜欢的宝蓝、正红、本白三色,文字都是金色勾画——“医院”,“SHANGHAISZE-MINGHOSPITAL”(图1);反面很简单,只有“”的编号(图2)。徽章保存极好,而且是年上海解放那一年的,年份也是徽章收藏界比较喜欢追捧的。整体设计极具美感,就像女儿说的:“中文字有中国的味道,英文字有西方的味道,而数字,也那么有数字的味道。”在我看来,女儿所说的味道,或许就是一种这座城市独有的海派味道,如同医院中西合璧的风格一样。
那么,医院在哪里?医院呢?
四明善举,规模渐盛
这个渊源要从清嘉庆二年(年)说起。当年旅沪宁波人钱随、费元圭、潘凤古、王秉刚等发起“乡人日捐一文”的募金倡议,在现在的黄浦区人民路一带集资购地建置厂屋20多间以寄柩,并将多余的30亩地辟为义冢。嘉庆八年(年)建立正殿,祭祀关帝,规模始具,俗称“宁波会馆”。因旧宁波府管辖的会稽山文脉连亘,其主峰上有四个穴,像窗户一样透着光线,被称为“四明山”,因此“四明”便成了宁波的别称。“宁波会馆”也雅称为“四明公所”,是上海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公所。
年,上海四明公所在大殿两旁设施医局,为同乡延医施诊,贫病者还可以免去药费。根据《医院碑记》《医院十五周纪念册》等文献记载:年,改造原西厂的房屋,设为病院。凡贫病同乡,都可以保送病院医治。不过当时的病房很简陋,只有病床30余张,住院者须由同乡担保,且只收男性病人,每日用药和膳食则一律免费。同时于公所纯阳殿设施诊所,每日上午分单双日施诊,有内、外、针、幼等科。其病房诊疗由施诊所医生轮流担负,药品则向有合作关系的药铺临时购配。
医院的设立日益增多,施诊所简陋的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宁波同乡的就诊要求,因此四明公所的朱褒三、葛虞臣和方式如等董事便发起募捐,募银十万余两,在原址筹设医院,原有的施诊所也归并该院。年10月30日的《申报》记载:“医院系由四明公所募集同乡捐款十余万,就原有爱来格路(今普安路)旧址,建造洋楼数层,气象矞皇,规模整饬,计可住患病者二百余人,昨日开幕。”
声誉俱隆,医院翘楚
20世纪30医院几乎触目皆是,具有医院,也不在少数。外国人主办的有公济、宏恩、仁济、宝隆、广慈、圣心、同仁等;中国人主办的有红十字会、市立沪南、普慈、中山、上海市立等。但延请中医使用中药来治病,致医院,除神州广益以外,非常少见。仁济堂、位中堂、联义会、联益会、广仁堂、医院都只开门诊,大多没有住院设备,有的虽然设置了简陋的病床,也不过3到10张而已。因此年已成立的医院医院,已成为中医消沉之时的中流砥柱。截至年,该院男病院设病房45间、病床张;女病院设病房24间、病床70张。医院中,可为翘楚。
民国《选载月刊谈话稿》年6月10日第三十三期刊文——“十五周纪念后之希望”,总结医院成立十五周年以来的业绩:“首事当局,医院业已林立,医院,尚付阙如,默查需要,医院之设备制度,而聘中医内外妇幼各科宿儒,常驻负诊治之任。另请西医一人,以备咨询参诊。同乡因以称便,实开中医科学化之先河。”
医院的最高权力机关为董事会,历届董事大多由同乡中有声望的人担任,包括周金箴、朱葆三、葛虞臣、周湘云、严子均、方式如、方樵苓、严渔三、虞洽卿、洪贤钫、乐振葆、方椒伯、秦润卿、项松茂、盛竹书、袁履登、孙蘅甫、刘鸿生等。在这些董事中,我们特别要介绍一下项松茂先生(年—年1月31日)。
项松茂是中国新药业先驱。年他任上海五洲药房总经理。九一八事变后,项松茂积极投入抗日救国运动,任上海抗日救国委员会委员,并组织职工成立义勇军第一营,自任营长。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奋力抗击日军。项松茂接受生产军用药品任务,亲自督促日夜加班赶制。年1月28日傍晚,有日军军车行至位于北四川路老靶子路(今武进路)口的五洲大药房第二支店附近,遭我爱国志士狙击。次日上午,日军闯入该店搜查,发现义勇军制服和抗日宣传品,即将店员11人全部捕去。项松茂闻讯后,义愤填膺,亲往敌营营救。面对日酋威逼,他慷慨道:“死则死,中国人爱中国,份也!”1月31日,项松茂和11位职工惨遭杀害,英勇牺牲。在我们的老银藏品中,有一个五洲大药房的镀银首饰盒,正是那一段历史的见证。不久前,医院的“四史”教育活动中还专门介绍了项松茂先生的感人事迹。
我们回来继续说医院。到上世纪40年代初,医院的发展遇到瓶颈,其中既有外部环境的改变,也有内部管理的问题。此时,一个人的到来,扭转了局面。他,就是吴涵秋先生(图3)。
图3吴涵秋先生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