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这儿有一大片地黄花,说不定能挖出个‘宝’。”近日,在黄骅市东聚馆村,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队员、医院中药房主任丁洪青惊喜地招呼了一声,其他普查队员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儿,围了过来。
“这株花最大,就挖这儿。”医院中药药学部主任闫国强指着一株花说道。
丁洪青和中药房药师彭树攀一起动手,小心翼翼地挖起来。一个多小时后,他们挖出了一根半米多长的罕见野生大地黄。
据悉,医院医务人员在黄骅市东聚馆村开展中药资源普查时,发现紫花地丁、苦地丁、地黄等20种野生中药材。
我市首次参加全国中药资源普查
去年,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活动正式启动,医院中药药学部的20名工作人员参加了这次活动。据悉,这是我市首次承接国家中药资源普查任务。
据介绍,我市的医务人员这次是对黄骅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的野生中药资源进行普查。根据要求,黄骅设置了40个样地,由国家普查系统自动生成。孟村回族自治县设置了30个“样线”,具体普查地点由我市普查队自选。
闫国强说:“每个样地都是国家普查系统自动生成的,队员们普查时由卫星GPS定位导航到样地区域。这次普查的样地在黄骅市东聚馆村。”
受疫情影响,这次普查稍微错过了植物的萌发期。4月18日,20名普查队员来到黄骅市东聚馆村的样地,开始今年的普查工作。
在黄骅市东聚馆村,队员们将1平方公里大小的样地分成了5个大样方,每个大样方再分为6个小样方。他们首先要选择合适位置拉样方,给样方套编号并用GPS定位,接着按照先观察乔木、灌木,再观察草地的顺序,仔细观察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并对有研究价值的植物采集标本,再对采集的药材标本进行称重,最后进行现场标本压制。
“我们要看看每个样方里有多少种植物,拍照记录下来植物的生长环境、群落、个体、根茎叶花果实各部位。然后采集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将它们完整地挖出来,并压制成标本。”闫国强说。
挖出罕见大地黄
在本次普查中,队员们收获颇丰。他们发现了40多种野生植物,其中包括紫花地丁、苦地丁、罗布麻、地黄、蒲公英、夏至草、连翘等20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植物。
每种植物要采集3个以上的标本,队员们带的吸水纸不够用了,就用上了报纸。最终,他们带回来多个初步压制的标本。
“在东聚馆村,我们发现了一根野生大地黄。这根地黄直径为2.5厘米,长度达55厘米。野生地黄长这么大,现在真不多见。”闫国强说。
据介绍,地黄在我市原本是一种常见的野生植物,它生长在沙质土地上。近年来,受耕地、喷施农药等人为因素影响,大个的野生地黄很少见。目前,药用地黄通常是人工种植的。
“发现地黄的那片土地是沙质土壤,又在河堤上,人为影响比较少,很适合地黄生长。”闫国强说,当时,队员们看到了一片连成片的地黄的花。根据土质和环境,他们判断下面有“宝贝”,最后在其中一株最大的花下面发现了这根大地黄。
“这种野生地黄的味道和栽培种植的不太一样,味较苦,清热作用更加明显。”闫国强说。
采集标本是个技术活儿,需要工作人员将植物“全须全尾”地挖出来,放在吸水纸上,把根、茎、叶舒展开放好,上面再压一层吸水纸。
“挖地黄更显技术。它的根部靠近地面的部分非常细,而最深处的部分又很粗,稍有不慎就会把根挖断,破坏了植物的完整性。”闫国强说。
低头走路,发现紫花地丁
“干我们这行的有个习惯,走路都爱低着头。”闫国强说,队员们变成“低头族”,随时准备发现野生中药材。
“我们看见植物就迈不开腿了,两眼直放光。”中药师张晓飞开玩笑说。
闫国强说,在这次普查过程中,原本在黄骅市很常见的紫花地丁却迟迟没有出现。
“我们普查了一天,在样地里没发现紫花地丁。按说这不应该,大家都很奇怪。结果在快收工时,我们沿着河堤往回走,走在后面的张晓飞在河坡的洼地里发现了紫花地丁。”闫国强笑着说,这多亏了“走路不抬头”这个习惯。
返程后,队员们将部分标本移栽到了医院的小药园里。“一来可以观赏,二来可以用于教学。”闫国强说。
队员们还对初步压制的标本进行了整修、翻晒。“修整之后,每隔一两天就要换一下吸水纸,以利于标本干燥,更换两三次吸水纸后就不用再换了。”闫国强说。
按计划今年完成普查
接下来,队员们将对黄骅市其他的39个样地进行初步摸底,并勘察地形,然后再进行细致的普查。按照计划,他们将在今年完成对黄骅市和孟村回族自治县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
“我们会有针对性地寻找一些中药材,比如说北沙参。按照生长习惯,这种药材应该分布在沙质海滩上,但是在沧州地区,我们还没有发现过。”闫国强说。
通过这次中药资源普查,队员们将深入了解沧州地区野生药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中药资源普查,对中医药事业和中药种植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闫国强说。
来源:沧州晚报记者何晓玲通讯员汤浩
原标题:黄骅市东聚馆村发现20种野生中药材!医院工作人员正在当地“寻宝”——挖出半米多长罕见大地黄低头走路时发现紫花地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