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种中成药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而临床疾病的表现往往错综复杂,如表里同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脾肾同病,肝肺同病等,往往使用一种中成药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甚至有的中成药使用日久,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故在中成药应用过程中,为了增强疗效,适合复杂的病情需要、避免产生不良反应,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配伍使用,包括中成药之间的配伍、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中成药与汤药的配伍及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等。因此,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中成药,必须掌握中成药的配伍规律。
(一)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
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为明清以来的历代医家所广泛采用,如明代薛己用补中益气丸配六味地黄丸治疗气阴不足之证;清代叶天士用大补阴丸、水陆二仙丹、牡蛎金樱膏同用,治疗阴虚火旺致淋浊、早泄之证;近代临床采用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合用,治疗心肾不交的失眠重证,都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可见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自古以来就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主要形式之一。
中成药之间配伍应用也基本上符合“七情”配伍用药规律。如将两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同用,以起到增强药效的作用,为“相须”配伍,例如用附子理中丸与四神丸合用,可以明显增强温肾运脾、补火助阳、涩肠止泻的功效,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功效不同的中成药配伍,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够提高主药功效,即所谓“相使”的配伍,如治疗口舌生疮、胃火牙痛,常以清胃散为主药,配合一清胶囊同用,以引火下行,可明显增强清胃散的清胃泻火、消肿止痛的功效。
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有的是为了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如肺病久咳,痰湿滞留,影响到脾失运化,出现了脾肺两虚的病机,根据咳痰性质投以二陈丸燥湿化痰止咳,以治其标,配伍参苓白术散补脾益肺以治其本,一旦脾胃健运后,既可化湿除痰,又可生化有源,补益肺气,必将促进肺病的恢复.这就是根据五行生克“培土生金”的机理。
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有的是为了适应治法的特殊需要。对某些特殊疾病,常常需要采用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因此需要具有不同用法的中成药配伍使用。如筋骨折伤,可内服跌打丸,外敷七厘散,合奏活血伸筋、疗伤止痛之效;痔疮肿痛,当内服槐角丸,局部外敷九华软膏,共奏清肠泻火、凉血消痔之效;火毒上攻,咽喉肿痛,可内服六神丸、喉症丸,外用冰硼散吹喉,共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
(二)中成药与汤剂的配伍应用
中成药与汤剂的配伍应用,其配伍应用形式主要有三种:
1.中成药与汤剂同服
即根据病情的需要辨证施治,遣药组方,并选用所需的中成药,用煎好的汤剂来送服选定的中成药的配伍应用方法。一般这类中成药多含有贵重药材,汤剂饮片无法供应;或是含有挥发成分,不能入汤剂煎煮;或是所含药味太多,汤剂处方无法概括,如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紫雪散、再造丸等。如肝阳暴涨,阳升风动,气血上逆,痰火上蒙所致中风昏迷,治宜凉肝息风、辛凉开窍,常以羚羊角汤加减以清肝息风,育阴潜阳,同时灌服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以清热解毒,凉开宣窍。
2.中成药与汤剂交替使用
一般以汤剂为主要手段以解决主要矛盾,交替使用一些成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或以照顾兼症,或以扶正固本。如肝阳眩晕兼见大便秘结者,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煎服,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并可交替使用当归芦荟丸以泄肝通腑,照顾兼症。又如治疗癥瘕积聚,常投以大黄、虫、水蛭、桃仁等破血消癥药物组成的汤剂煎服,同时交替服用人参养荣丸或十全大补丸,以补益气血,扶正祛邪。
3.中成药混入汤剂中包煎同用
这种配伍方式同样具有提高药效,照顾兼症,扶正祛邪等多种作用。如治疗暑热烦渴,常于益气生津、清热解暑之剂中加入六一散或益元散6~9g包煎,以增强清热泻火,解暑除烦之功;治痰火咳嗽,吐痰黄稠,常于清气化痰之剂中加入黛蛤散10g包煎,以增强清肺凉肝、化痰止咳之效。
(三)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应用
所谓药引子又称引药,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剂型的不同特点,要求患者按医生指定自备的中药饮片或辅料,经过煎煮后配合成药或成方使用的物质。药引子的正确应用对引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药效,照顾兼症,扶助正气,调和药性,降低毒性,矫味矫臭,便于服用等都有着重要作用。如《医学读书记》云:“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资蒙医经》总结了药引的作用:“酒入药为引者,取其活血行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灯心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住;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
明清以来药引应用颇为盛行,故旧时在中成药说明书多有引药的选择及用法的详细说明。然而近年来逐渐减少,有被忽略的趋势,这是值得注意并应予纠正的。临床常用的药引子有生姜、姜汁、葱白、苏叶、荆芥、薄荷、菊花、芦根、西瓜、竹叶、灯心草、藕汁、萝卜汁、生地黄、白茅根、玉米须、赤小豆、木瓜、金银花、红花、橘皮、牛膝、大黄、小茴香、地龙、菖蒲、琥珀、酸枣仁、乌梅、人参、大枣、蜂蜜、盐、酒、醋、米汤、红糖、饴糖、梨汁、甘蔗汁、荸荠汁、麦冬汁、竹沥等,举不胜举。
临床选用药引,主要根据中成药的功效主治、药性特点,结合病变部位、病情变化、病程长短、体质强弱、发病时间季节的不同以及药引子的自身功效而酌定,但必须以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照顾兼症兼病,顾护正气,便于服用,尽快治愈疾病为目的。
除此之外,比较常用的中成药配伍形式还有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应用,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既可以协同增效,也可能产生拮抗,降低疗效,甚至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宜有所选择,即选择具有协同增效或配伍减毒的中成药与西药同用。如板蓝根颗粒合用磺胺,抗菌消炎作用增强;异烟肼、利福平合用灵芝颗粒,抗结核杆菌作用增强,且结核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参附注射液,可增强多巴胺升压作用,减轻对升压药物的依赖性等。有的西药与中成药合用可减少毒性及不良反应。如小柴胡颗粒可减轻丝裂霉素的骨髓抑制作用;十全大补丸、附子理中丸可预防、治疗锑剂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和白细胞减少症。由于中成药的成分复杂,中成药与西药配伍应用的方法、规律等科学研究目前尚不充分,因此,一般应尽量避免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使用。中成药与西药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建议应间隔使用,副作用相同和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应避免联用,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