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地黄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运用五行思维解构经方的逻辑
TUhjnbcbe - 2023/9/18 20:21:00

五行学说的中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认为世界万物按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分属五类;其二,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所谓五行相生、相克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的关系,如图1所示;所谓相乘、相侮是在失常情况下的关系,如图2所示。用文字表示相生的顺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的顺序与相克一致,相侮的顺序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故对于五行的每一行,则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体现了多种相关事物相互联系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是多维性的、辩证的,运用于临床思维中具有方法学的意义,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所谓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辛咸甘酸苦,虚者补之,实者泄之。或曰,肝木虚则辛补之,肝木实则酸泻之,肝木虚实夹杂则辛酸甘配伍调之,其余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皆仿此法。

——《汤液经法图》

万千世界,医书何其多,方药何其繁,其病变,其证变,其方变,其药亦变,唯理不变,法当以不变应万变。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何谓组方配伍?君臣佐使是也。何谓君臣佐使?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佐史是也。但君臣佐使只是一个配伍框架,真正的组方配伍还需更精确的信息,即全方多少味药?组方选哪几味药?药性怎么分布?用量怎么协调?这些都需要做周全细致的判断。因此,好的中药组方一定要在整体顶层设计下,做精准的配伍,而不是任意组合,随意加减。

中药组方真的有这么神奇?是的,和人体周密并完美的结构一样,医治人体病症的中药组方也同样有着整体配伍原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其中的逻辑与配比原则。

用“汤液经法图”解题

看过这张《汤液经法图》后,有什么感觉?晕!我想刚开始大家一定和我一样,有很多地方看不懂,心里嘀咕着,应该再有配套文字或案例,当然最好能有一位老师能够讲解,这样才能好理解呀?我也这么想,但是现实哪有那么乐观,一句老话讲得对“学海无涯苦作舟”,所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只有一个选择——开动脑筋,用仅有的资源,解开难题。有了这样的决心后,当你再认真消化《汤液经法图》时,便会惊喜的发现图中两个重要的信息。

第一、五味,即辛、咸、甘、酸、苦。现有的中药药性理论中包含的内容有很多,有四气(寒热温凉)、有五味、有归经、有升降沉浮,还有毒性。总之,种类繁杂,看得人眼花缭乱。而在《汤液经法图》里,只有五味,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所有的中药药性理论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五味。可以这样想:中药大都是吃进去的,吃到嘴里的东西,能吃出寒性或热性吗?能吃出归哪个经吗?能吃出毒性大小吗?相信都不能吧。但有一点一定能,能吃出味道,比如酸味、咸味或甜味。当然了,凉热也可以分辨,但那只是服用温度的差异,是不能代表药性寒热的。因此,这里得出了这个图与药有关,与治疗也有关。

第二、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从几何角度看,《汤液经法图》呈现出的是一个五边形。五边形的内边,分别写着木、火、土、金、水5个字。这代表什么呢?如果从中医角度讲,这五个字应该分别对应的是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分别为: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从图中的五行、五脏对应信息来看,这个图是一方面与疾病诊断有关,另一方面又与治疗用药有关。这就是说,《汤液经法图》所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诊疗体系,得什么样的病,选什么样的药,都在这一张图里面表示出来了。

论五行五脏五味的辩证关系

《汤液经法图》讲,所有的疾病都通过五行、五脏的虚实来论证。先以五脏的肝、心、脾、肺、肾与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再同步考虑五脏虚实,这样下来,一共总结出来10种病证,或者说10种疾病状态。这些病症里,有些现在大家也能常常听到,比如说脾虚、肾虚等症。那好,既然疾病已经被分类了,那相应地,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呢?具体来看下面:

肝木:肝虚→补肝木;肝实→泻肝木;

心火:心虚→补心火;心实→泻心火;

脾土:脾虚→补脾土;脾实→泻脾土;

肺金:肺虚→补肺金;肺实→泻肺金;

肾水:肾虚→补肾水;肾实→泻肾水。

这么一看是不是很简单?这就是通过虚实来认识疾病,施以补泻方法治疗疾病的原则,其根本就两个“虚则补之,实以泻之”。这也是汤液经法图体系教授大家对疾病的认识方法。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病,都可以将其纳入这个体系来辩证分析。

论五行五脏五味配伍原则

陶弘景撰写《辅行诀》有这样的记载:“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具体怎么理解呢?那是作者陶弘景意引用《汤液经法》的原文,以解释五脏配伍药味的根源。分析一下这段话,不难得出肝木疾病的治疗原则:辛补、酸泻、甘缓。同样地,再把《辅行诀》里面关于肝、心、脾、肺、肾五脏的治疗原则的文字表述都摘录出来,对应列在五脏虚实病证的后面,就可以分别得到五脏虚实病证的治疗法则了。

肝木:肝虚→补肝木→辛补肝;肝实→泻肝木→酸泻肝;虚实→缓肝木→甘缓肝;

心火:心虚→补心火→咸补心;心实→泻心火→苦泻心;虚实→收心火→酸收心;

脾土:脾虚→补脾土→甘补脾;脾实→泻脾土→辛泻脾;虚实→燥脾土→苦燥脾;

肺金:肺虚→补肺金→酸补肺;肺实→泻肺金→咸泻肺;虚实→散肺金→辛散肺;

肾水:肾虚→补肾水→苦补肾;肾实→泻肾水→甘泻肾;虚实→润肾水→咸润肾。

从上面的配伍关系,你可以惊喜地发现,每个脏腑都包含有补味、泻味和调和之味3种药味,这样就形成了五脏的15种治疗方式。

用“汤液经法图”认识感冒

借着《汤液经法图》的原理学习,这里就来现学现用地实践一下。从外感六淫角度看,即使人们常患的感冒就有很多种,简单分类有风邪感冒、寒邪感冒、暑邪感冒、湿邪感冒、燥邪感冒和热邪感冒等。为了更容易理解,这里就以一种感冒——风邪感冒为例,来套用汤液经法图体系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搞明白两个问题,一是这风邪感冒具体对应的是哪个脏腑的病呢?二来它是虚证还是实证呢?好,问题有了,就开始寻求依据吧。论起中医的鼻祖,首先要说《黄帝内经》,其早在《素问》中就有记载:“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应春……。”

从里看处些眉目了吗?风邪引起的疾病,应该归属于肝,还不仅包括风邪感冒,也包括了其他几种疾病。常看到医书中有人说的“厥阴风木”、“肝风内动”,其实是在提示风、木、肝三者是有着很强的联动关系的。

确定了对应的脏腑,现在需要分析这风邪感冒是虚证还是实证呢?根据《辅行诀》的记载:“肝虚则恐,实则怒”。同时表现有“心中恐疑”“气上冲心”“汗出”“心悸”“头晕目眩”等症状的,为肝虚病证;同时表现有“胁痛腹痛”“头痛”“易怒”等症状的,为肝实病证。从这些内容来看,恶风、汗出、鼻塞为主的风邪感冒,应判断为肝虚证为主的病症。

以上说到的这些,只是各脏腑补泻兼施用药的标准配比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说只是单纯地补、单纯地泻、单纯地调,或者补与调合,或者泻与调合,其实都是可以的,但一定要确保主要的治疗方向与主导药味一致。所以说,今天这里讲述的是原则和规律,可不能头脑简单,拿来就用。具体还是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并根据患者个体化的病证特性和中药的功效特殊性来确定的。

烧了半天脑,也确实有了不小的收获。那作为普通老百姓,学习这些基础的中医学知识该怎么用于生活中呢?学习了这些知识,大家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密切地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用五行思维解构经方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