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咱们聊到,张仲景所处的时代兵祸频发,加上疫病流行,黎民百姓饱受困苦。
面对不断爆发的大型瘟疫,那个时代缺乏有效的医疗手段。张仲景身为医者却无能为力,愧疚悲凉涌上心头,从此他决心研究伤寒病的诊疗。
医圣张仲景塑像东汉王朝终于在战乱中四分五裂,张仲景也避乱到岭南隐居,这时候的他心无旁骛,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据记载,他在此间钻研了包括《素问》《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灵枢》在内的大量医书,搜集了大量官方和民间药方,研究了温熨、润导、针刺、灸烙、吹耳、药摩、浸足、灌耳、舌下含药等治疗方法。
张仲景受《素问》影响,加上自己多年实践,认为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是“伤寒”。到建安十五年,终于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被后世奉为万世宝典、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称为经方大师。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集医药理论之大成,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方面的巨著,它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跨越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此书系统阐述并确立了辨证施治的理论——这是中医长盛不衰几千年的支柱。它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被认为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和中医的灵魂所在,甚至有传言:不明《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淳朴无华,毫无浮辞空论,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书中讲的都是干货。到目前为止,医院校的主要基础课程,有记录的整理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已达几千家,蒙古、日本、新加坡、朝鲜、越南、印尼等国家的医学发展也深受其影响。此书中的大量实用药方流传下来,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前身便是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日本著名的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张仲景伤寒药方占比高达60%以上。
除了医学外,张仲景还有个贡献必须要提一下:有一年的冬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张仲景看到很多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耳朵都被冻伤。为此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药方——“祛寒娇耳汤”,说到这里大家可能纳闷,这不还是药方吗?别急,我说下去你们便会恍然大悟。祛寒娇耳汤是把羊肉和祛寒药放在锅中煮熟,然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裹,再次下锅,用原汤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感觉熟悉吗?对了,它后来成为了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美食——“水饺”。
冬至与水饺的渊源还有,你知道为什么很多地方冬至有吃水饺的习俗吗?张仲景在冬至那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也是在数年后的冬至那天去世,所以当时爱戴他的百姓在这天要吃一顿饺子表示纪念,习惯流传至今。
后世为了纪念张仲景,南阳和长沙两地的百姓合力为他修了一座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到了现在每年的正月十八都会有张仲景诞辰大型纪念活动,而且每年都会举办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
医圣祠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还有《辨伤寒》、《评病药方》、《疗妇人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可惜都在后世流传中丢失。
因张仲景在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还有他做官和行医时宅心仁厚济世为民的品行,被后世尊为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