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世名方很多,其中名声足够响亮的,六味地黄丸绝对算一个,而且大家的理解相当一致:六味地黄丸是成年人补肾的,肾亏肾虚找它对对了,长期吃效果不错。
现代人总感觉自己肾不够用,如果一味丸剂能够横扫诸多肾虚症状,也是闻所未闻,这当中应该是有不少误解。
理由之一:六味地黄丸最初是儿科用药,拔高到成人用药,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体质、症状有很多差异,但数量、用量变化不大,这是不合理的。
理由之二:地黄丸是一个系列,除了六味地黄丸,还有一批药方对应不同的肾脏症状,说六味地黄丸补肾有夸大的嫌疑。
不同阶段的名医大家,对六味地黄丸有较高评价,有的称它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肾主水,六味地黄丸主要功效呼之欲出;有的称它为“治热病奇方,清热养阴有大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能力获得认可;但中医最津津乐道的是它的“三补三泻”格局,补中有泻,补大于泻,成为后世拟方、创方的指引,这是六味地黄丸对中医学术的贡献之一。
六味地黄丸,顾名思义由熟地黄(君药),山茱萸、山药(2味臣药),牡丹皮、泽泻、茯苓(3味佐药)共6味药组成。中医归类为补虚药,宋代成方,但史料记载它是参考名方制成,这里面的关系要理清楚:
六味地黄丸的“家庭谱”:
1、父亲:桂附地黄丸(又称肾气丸、崔氏八味丸)
父亲出生年代:东汉末年、《金匮要略》、张仲景。
2、母亲:钱乙,宋代,《小儿药证直诀》
3、六味地黄丸曾用名:地黄圆
4、六味地黄丸的叔叔:金匮肾气丸(又叫济生肾气丸)
5、六味地黄丸的弟弟:至少12个,含知柏、麦味、归芍、明目、杞菊等。
6、六味地黄丸的贵人:李东桓、薛己、李中梓等中医名家。
六味地黄丸的祖师爷张仲景,中医界巨匠,创立桂附地黄丸的目的是:
桂附地黄丸8味药,比六味地黄丸多2味药,是3大经、3+3+2的组合。
3大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阙阴肝经。
3补药:熟地黄补肾、药量最高,山药补脾,山茱萸补肝。
3泻药:泽泻负责泻肾湿、茯苓负责泻脾湿、牡丹皮负责泻肝湿。
2阳药:桂枝、附子补阳药,温阳通经,气血双旺。
此方极为漂亮,解决肾阳不足的大问题。
后来金匮肾气丸,是在桂附地黄丸基础上加了牛膝、车前草,变成10味药,新增引血下行和利湿的效果。
再后来,宋代儿科名医钱乙,在古人增药的趋势下,反其道来减药,参考桂附地黄丸,对标当时小儿囟门不全等多个问题,考虑小儿纯阳之体,去掉桂枝、附子两个补阳药,这就是六味地黄丸的前身。
即使去掉桂枝、附子,但三大经补肾、补肝、补脾,泻肝脾肾之湿浊的格局没变,所以,结论就是:
六味地黄丸是肝、肾、脾的滋补药。
可能是二三十年前,电视进入千万家之时,电子产品新兴未艾,专家和商家鼓吹补肾效果,把大家都带沟里去了。
所以,六味地黄丸能抗衰老、增免疫、降三高、利排尿、调更年期、防痴呆、护肝脏、治耳聋等诸多功效,因为它是肝、脾、肾三脏同调,以肾为先,脾运和疏泄跟上。
六味地黄丸并不是所有病都“通吃”,足少阴、足太阴、足阙阴3条大经已经决定了它是对付“阴虚”症状的,即肾阴虚、脾阴虚、肝阴虚。反过来说,只要是这三大阴虚的问题,六味地黄丸都能帮上忙,是好药,只要不是阴虚症状,就用不上了。
那么,阳虚症状用六味地黄丸,越吃越差、越补越虚,应该就不难理解了。
这样六味地黄丸的“主要用药误区”也能理解了:
1、六味地黄丸全年可用?不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六味地黄丸是“阴药”,所以一年当中,在秋冬敛阳滋阴使用效果最好。
2、六味地黄丸治腰痛?不全是,如果是阴虚出现的腰痛,可对症,但阳虚一样可引起腰痛,阳虚时用六味地黄丸,腰痛会越治越痛,甚至会干扰夫妻生活。
3、六味地黄丸缓解脱发?不全对,如果是肝、脾、肾阴虚引起的脱发,六味地黄丸可用;但脱发更多见于血热风燥、湿热上蒸、肝郁血瘀、气血双亏等问题,用错了可能脱发更厉害。
4、六味地黄丸可降糖?不全是,如果是阴虚证的糖尿病,六味地黄丸可缓解,其它的气阴双虚、阴阳两虚、肝胃郁热则不合适了。
总之,准确辨证的基础上,符合六味地黄丸的阴虚主攻方向,它才能说是好药,否则就是不对症,乱用反而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