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地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的方方面面一口气读完中药学 [复制链接]

1#
大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中药学”,古时又称“本草学”,是专门介绍各种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一、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已有许多关于药物方面的文字记载。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典,全书共载药种。南北朝时期,雷敩著《炮炙论》,发展了中药药物加工技术。陶弘景著《神农本草经集注》,首创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唐、五代、宋、元时期“中药学”持续发展。

明代是中草药发展史的辉煌时期。李时珍编写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种,并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是中古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清代在明代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

到现代,中药数量已达种左右。

二、中药炮制

炮制,或称炮炙,是在使用前对药材的加工处理的方法。药材炮制大致具有四个方面作用:一是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二是改变药物的性能;三是便于制剂和贮藏;四是清洁药物、便于服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中药炮制前后药效、药性截然不同。如生半夏有毒,炮制后毒性消除;地黄性寒凉血,熟地则微温而补。

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有十余种,基本上可分为是用水或药水加工、用火加工、蒸汽加工、研磨加工四类。

一是用水或药水加工。主要包括洗、漂、泡、渍、煮、淬等方法。其中“洗”为水清洗、“漂”为水反复清洗、“泡”为用药水浸泡、“渍”为在药物上喷洒清水。“煮”是将原药放在锅内用清水与其它辅助药料同煮至熟透。“淬”是将药物加热后,投入醋或其它药物所煎的浓汁中,使之充分吸收入内。

二是用火加工。主要包括煅、炒、炮、炙、烘与焙。其中,“煅”是将药物通过烈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它质地松脆,易于粉碎;炒是将药物放于锅内加热,用铁铲不断铲动;“炮”与炒炭基本相同,但炮要求火力更加猛烈,操作动作要更快;“煨”是将药物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置文火上烤,直至草纸焦黑内熟。炙是将药物与炼蜜、铁砂等一同加热拌炒。“烘”与“焙”都是用微火加热使药物干燥。

三是蒸汽加工。主要“蒸”,即利用水蒸气蒸制药物。

四是研磨加工。主要是“水飞”,即将药物打成粗末,然后放在研钵内和水同研,倾取上部的混悬液。

中药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与中药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质和功能。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

1.四气。四气,即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一般来讲:寒与凉、热与温之间作用大体相同,但存在药物作用强度上的差别。

①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②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2.五味。药性的五味,指辛、甘、酸、苦、咸等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不同的疗效。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之于《黄帝内经》中,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中药的五味理论。五味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具体如下:

①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②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③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④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⑤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积、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症。

⑥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故不少利水渗湿的药物都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

3.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是升浮、上行发散,沉是下沉、下行泄利。

升浮类药性趋向于上行向外,具有升阳举陷、发散表邪、宣毒透疹、涌吐开窍等作用;

沉降类药性则趋向于下行向内,具有清热泻下、潜阳息风、降逆止呕、止呃、利水渗湿、重镇安神、降气平喘等作用。

4.补泻。补泻是针对虚实病情起作用的两种药性。补泻的药性作用广泛复杂,但简而言之,仍可从两方面加以概括:

补益类药物主要是补益人体的亏损,增强机体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机能,改善虚弱症状。如益气、补血、滋阴、壮阳、生津、安神、填精、益髓等。

泻下类药物要是祛除外邪与致病因子,调整机体和脏腑功能,以制止病势的发展。如解表、泻下、行气、活血祛瘀、利水渗湿、祛痰、消导等。

5.归经。归经是表示药物在机体作用的部位。归经理论是伴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善的,归经方法虽有不同,但都与脏腑经络密不可分。如味辛、色白入肺、大肠经;味苦、色赤入心、小肠经等都是以药物的色与味作归经的依据。掌握归经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提高用药的针对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历代医家对一些药物功效认识和归经方法不同,以及药物品种的混乱,中药文献中对某些药物归经的记载不够统一、准确,存在归经混乱的现象。

四、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指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前人总结了六个方面的配伍关系。

1.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2.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3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5.相恶。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五、中药的服用

传统中药主要以内服和外用为主。此外还有吸入、舌下给药、直肠给药、注射等给药方式。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及作用强度。

煎煮内服是最常见的中药服用方法。沙锅、砂罐等陶瓷器皿化学性质稳定,导热均匀,且保暖性能好是中药煎煮的最优使用。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也可用于中药煎煮,但一般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

一般来说,重要煎煮用水量以饮片加压后,液面淹没饮片2厘米为宜。根据药物性质也可进行增减。煎煮宜先武火后文火,避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一剂药一般可煎三次,最少应煎两次。汤剂煎成后应榨渣取汁。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中药汤剂服药剂量多为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多为早晚分服,饭前服、饭后服、特定的时间服等不同服用方法。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因药力较强,服药应适可而止。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

中药汤剂多宜温服,部分特殊情况下可以冷服,如治热病所用寒药,患者欲冷饮者可凉服。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都宜用温开水送服。

我是一个小小的业余养生知识宣讲员,如果大家喜欢我的文章,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