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地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阳的吴茱萸护佑天下老人安康百岁 [复制链接]

1#

0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这首诗道尽了思乡之情,也提醒我们,好好用中国的神奇法宝——中药,为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这里的佳节是农历九月九,为传统的重阳日。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九九又是“久久”,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又故老人节。

中药是《神农本草经》里的茱萸。

重阳节自古就有,为什么饮菊花酒,佩茱萸,有个动人的传说: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赏秋、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佩茱萸等。现在更是又多了份温暖,那就是常回家看看。陪伴老人左右,登高望远,喝菊酒饮菊茶,让老人健康长寿,无后顾之忧。

重阳日,多少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于菊。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这天未赏到菊花的,还在期许: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可见其挚爱之情。

当然,“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魅力是饱了眼福,但中国的“民以食为天”不只是说说的,菊花的保健作用怎能忽略?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喝菊花茶,能祛灾祈福。

说到佩茱萸,王先生的“遍插茱萸少一人”,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因为少了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诗中“茱萸”有吴茱萸和山茱萸。而我在重阳节那天,登高望远时,看到山茱萸。

重阳的山茱萸,好养眼。颜值的高大上一点不过分。在树木凋零,叶子颓废的秋天里,山茱萸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树的小红豆宛若颗颗珠宝,绯红艳丽,状如枸杞子,红红火火。卵形叶子有的枯黄、凋落,但一树的玲珑骰子安红豆般的俊俏可爱,实在惹人喜欢。但是树皮给人沧桑之感,斑驳淋漓,树皮好似与树干剥落而瘦骨嶙峋。或许它的汁水都供给了果实吧,把果实养育的饱满有光泽,为苍生滋润凡身肉体。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久久凝视……

忍不住摘了一粒茱萸红豆,也学神农尝百草,啧啧!果实竟然柔软苦涩,涩的难咽,舌头拉不动,如果再吃几口,恐怕那舌头没有知觉了,看来,好看的让人馋涎欲滴的茱萸肉,只能做药材了。怪不得在辣椒没引进中国之前,用它做椒子用呢。在传世文献中,最早记载“茱萸”之名的是据推定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中有“吴茱萸”和“山茱萸”两味药,均列为“中品”。而用于重阳节佩戴即山茱萸和吴茱萸。

在民间,关于山茱萸的名称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颈痛难忍,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给赵王内服用,很快使赵王解除病痛。而后赵王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可安神健脑、清热明目。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并逐渐流传了下来。

佩戴茱萸不仅仅是它的花语代表了富贵吉祥、驱邪逐恶之意,因为它又具备中药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茱萸与重阳美丽的传说:

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我国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楷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山茱萸又称:山萸肉、肉枣、鸡足、萸肉、药枣、天木籽、实枣儿。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又是带香的植物,都是著名的中药,还能驱邪避虫,因此重阳日爬山登高佩戴吴茱萸,插的是山茱萸。

在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

山茱萸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之功效。常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入药部位为干燥成熟果肉。性味:味酸、涩,性微温。归经:归肝、肾经。功效:补益肝肾,收涩固脱。主治:用于眩晕耳呜,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相关配伍

1、治五种腰痛,下焦风冷,腰脚无力:牛膝一两(去苗),山茱萸一两,桂心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2、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纸(酒浸一日,焙干)半斤,当归四两,麝香一钱。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一丸,临卧酒盐汤下。(《扶寿精方》草还丹)3、治寒温外感诸症,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若见一端:萸肉(去净核)二两,生龙骨(捣细)一两,生牡蛎(捣细)一两,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蜜炙)三钱。水煎服。(《衷中参西录》来复汤)

用法用量:6-12g。炮制: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炮制方法:酒萸肉:取净山萸肉,照酒炖法或酒蒸法炖或蒸至酒吸尽。形如山茱萸,表面紫黑色或黑色,质滋润柔软。微有酒香气。

02

吴茱萸有芳香气味,可制成香包,这也是诗中说的佩茱萸。

吴茱萸别名:吴萸、左力、曲药子、气辣子、漆辣子、优辣子。药用部位:芸香科植物吴茱萸近成熟果实。蒴果扁球形,成熟时紫红色,每心皮有种子1枚,卵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9~10月。采收加工:9~10月,果实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摘下晒干或低温烘干。药材性状:果实类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毫米;质硬而脆,具浓郁香气;味苦而微辛辣。性味归经: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归肝经、脾经、胃经、肾经。功效与作用: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属温里药。临床应用:用量3~10克;外用适量。用治肝经寒凝之疝气腹痛、厥阴头痛、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寒湿脚气肿痛、胃寒或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湿疹等。药理研究:本品具有芳香健胃作用,能祛除肠内积气及抑制肠内异常发酵,增加消化液分泌,抑制胃肠蠕动而解痉、止吐,并有镇痛、抗胃溃疡、降血压、兴奋子宫、抗血栓形成、杀虫、抗菌、升高体温、保肝利胆、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抗血栓、抗缺氧等药理作用。使用禁忌:不宜多服久服,无寒湿滞气及阴虚火旺者忌服。配伍药方:

①治呕吐涎沫,头痛及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洗)一升,人参90克,生姜(切)克,大枣(擘)十二枚。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吴茱萸汤)②治蛔心痛:吴茱萸(水浸一宿,焙干炒)15克,鹤虱(微炒)45克。上为细散。每服6克,空心温酒调下。(《普济方》吴茱萸散)③治牙齿疼痛:吴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疗本草》)④治口疮:吴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濒湖集简方》)

山茱萸和吴茱萸两种是不同性味,不同功效用途的中药材。山茱萸主要功效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如果是出现有眩晕耳鸣,腰酸背痛,阳痿遗精的,都可以使用山茱萸。而吴茱萸主要是用于散寒之痛,腹痛惊醒,寒湿脚气,一定要切记,两种药材不可以混为一用,否则会对身体造成有不良的影响。

六味地黄丸里用的就是山茱萸,它们的药性不同,不要混淆,我查了山茱萸的配方,果真如此。

古籍经典方剂应用:

如《小儿药证真诀》中记载的六味地黄丸,其中山茱萸为臣药,补肝涩精,与熟地黄和山药共为三补。本方特点肝脾肾同补,重在补肾;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以泻助补。是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基础方,可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减应用。又如《景岳全书》中记载的左归丸,山茱萸亦为臣药,补肝涩精,本方的特点纯补无泄,阳中求阴,是治疗真阴不足的常用方剂。常用于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症、老年骨质疏松等属真阴不足,精髓亏损的。

我在中药养生里看到张仲景有一个名方:吴茱萸汤。可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肝胃虚寒证,对于慢性胃炎、孕期呕吐、神经性头痛、手脚冰冷等都有奇效。吴茱萸是一味入肝经的好药。

很多人以为口腔溃疡是上火了,结果发现,越是用清火的药,口腔溃疡越是反复发作。

口腔溃疡不是上火,而是湿毒。调理它的方法,是上病下治。用吴茱萸打粉,调和醋或油,每晚敷在脚心涌泉穴,坚持一周,就好。

重阳佳节,又是敬老节,长寿节,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空气不骄不躁,适宜做手工,为老人做一个吴茱萸香囊佩戴吧,取吴茱萸,艾叶,苍术,藿香少许,用红锦缎缝制成心型,美观大方还实用,佩戴胸前或手腕当装饰品,是不是很拉风?其芳香气味可防病毒,散风寒,缓解受风头痛。如此多的妙用,何乐而不为呢?

祝您佳节愉快,身康体健久久,万事如意久久!幸福久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