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爱出汗,经常睡醒了被褥都湿透了,睡醒后不出汗,非常烦恼,我这是怎么了?
盗汗
睡觉时不能控制的发汗,但是睡醒了就没有,这就是我们通常认知的盗汗。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会出现盗汗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后又该如何调理呢?
盗汗分为两种
1生理性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出汗往往比成人量多,属生理现象。
2病理性
指入睡后出汗,醒后即止,多属虚劳之症,尤以阴虚者多见。
《医略六书内因门》认为
⊙“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盗汗的原因大多是由于阴血不足、气机受阻。
但其实,阳气虚也同样会导致这个问题。
阴虚还是阳虚,我们可以这样为自己诊断:
1阴虚
阴虚引起的盗汗,同时会出现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骨发红、消瘦、舌红、舌苔少等症状。
2阳虚
阳虚引起的盗汗,同时会出现怕冷、乏力、手脚不温、面色晄白无血色、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症状。
鉴别时更需详审
临床也有因阴虚而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由血瘀而致水湿内停的血瘀与水湿并见等,鉴别时更需详审,所以又细分为:阴虚盗汗、阳虚盗汗、气虚盗汗、血瘀盗汗、血虚盗汗、湿阻盗汗、外感盗汗。
盗汗轻重分级
1.轻度盗汗
通常发生在入睡已深,或清晨5时左右,或在睡醒前1~2小时,患者身体会出现少量的汗液,醒后则不再出汗。
2.中度盗汗
通常发生在入睡后不久,随即出现全身出汗的现象,汗量较多,醒后则不再出汗。患者会感觉口干咽燥,擦干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也不会再出汗。
3.重度盗汗
通常发生在入睡后不久或即将入睡时,患者全身出现大汗,醒后汗液虽然可以逐渐停止,但是再次入睡时,依然会满身大汗,严重影响睡眠。这类患者同时会兼有心情烦躁、口干舌燥、消瘦、疲乏不堪、大便干燥等症状。
中医治疗盗汗的方法
中医治疗盗汗的三则验方
1五砂散
五倍子5份,辰砂1份。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散0.5~1克,用温水调成糊状,于患者临睡前敷于肚脐,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翌日晨起时取下,如无效可重复使用,一般连用3天即可凑效。本方适用于各种证型的盗汗,对因肺结核引起盗汗,也有比较显著的疗效。
2当归六黄汤加减
当归12克,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熟地黄各6克,黄芪12克,水煎服。本方主要用以治疗阴虚火旺、盗汗面赤、心烦尿赤、舌红。若阴虚火旺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泻其火而不伤其阴。适用结核病。
3成人盗汗药物
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连服一到三个月。
治疗盗汗的药膳方
1、龙眼人参饮
取龙眼肉30克、人参6克、冰糖30克。
先将龙眼肉洗净,人参切薄片,然后与冰糖共放碗内,加水适量,置蒸锅内蒸一小时左右,取出后待凉即可食用,一天内分2次吃完,每天一剂。
适宜于气虚盗汗者。
2.银耳红枣汤
取银耳30克、红枣20克、冰糖适量。
先将银耳用温水泡发,除去蒂头,洗净后撕成小块。红枣洗净撕开。二味药共入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慢煨至银耳、红枣料熟,放入冰糖溶化调匀,即可出锅食用,每剂分2次食完。
适宜于阴虚盗汗者。
3、参苓粥
取人参10克,白茯苓20克,生姜10克,粳米克,食盐、味精适量。
先将人参、茯苓、生姜加适量水煎熬后,去汁取渣待用,然后将粳米淘洗干净,下入药汁内用小火煮粥。煮至粥熟时加入食盐、味精调匀,空腹分2次食用,每天一剂。
适宜于气虚盗汗者。
4、黑豆浮麦汤
取黑豆50克、浮小麦30克、莲米15克、红枣10枚、冰糖30克。
先将黑豆、浮小麦分别淘洗干净,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煮至黑豆熟透,去渣取汁,然后用上述药汁煮洗净的莲米和红枣,煮至莲米烂熟时放入冰糖溶化,起锅后即可食用。每天一剂,分2次吃完。
适宜于阴虚盗汗者。
中医治疗盗汗穴位按摩方法
1三阴交
位置:脚内踝上3寸
功能:活化肾、肝、脾气血
主治:眼睛浮肿、脸部黄褐斑、月经不调、盗汗。
2血海穴
位置:膝盖内侧上2寸。
功能:调理气血循环。
主治:盗汗、皮肤瘙痒、月经不调。
中医教你如何预防盗汗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锻炼,劳逸结合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摸索自己饮食宜忌规律
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3、适当调节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
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4、经常拆洗或晾晒贴身衣物
患者的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5、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人,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
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人,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褥疮。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汗,不是简简单单的水
《素问评热病论》说:“汗者精气也”。说白了,汗液的产生,来源于我们日常饮食经过消化系统加工产生的营养精华。这些精华分为血、津液、精,三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在《素问宣明五气论》又有“五脏化液,心为汗”的记载,《景岳全书》也认为“汗由血液,本乎阴也”。虽然我们都知道心主血脉,但汗和血产生是同根同源的,足以体现汗液的珍贵,所以一旦出现盗汗,一定要及时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