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有所了解的朋友会经常听到到“门冬”这个中药名字,其实,中药里有“天门冬”和“麦门冬”两味,而且相对来说,天门冬虽然名字更响亮,但知名度却远比不上麦门冬。
从这两者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出,都有“门冬”二字,其性味功用自然有共同之处,但也有较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熟悉一下。
麦门冬比较广为人知,它性味甘寒,能入心、肺、胃三经,主要就是能滋阴生津,润肺养心而除烦。
而天门冬性味性味苦而大寒,能入肺、肾二经,主要就是能清热泻火,养阴润燥。
从植物属性来说,天门冬属于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植物,入药的部位是它的纺锤形根茎。
天门冬植株的叶子细长,三枚成簇,结小浆果,喜欢生长在我国的华东、陕西、贵州的阴湿地区。此外还有三百棒、丝冬、老虎尾巴根、天冬草、明天冬等别名。
每年的秋冬季节,趁天门冬的地表茎秆枯萎但没有脱落前采挖,也是古代医家常用的做法。
相对于麦门冬来说,天门冬性味偏苦寒,其寒凉的性质超过麦门冬,清热之功更强,但滋阴养心之力不如麦门冬。
在归经上,两者都能入肺经,但天门冬还能入肾经,而麦门冬则还能入心胃二经。
因此在使用上,一些肺热咳嗽之证,天门冬和麦门冬经常同用。当肾经有热时,天门冬更好,而心胃有热则麦门冬更佳。
其实,天门冬则个名字也是很有内涵的:古人认为天一生水,门乃出入之道,冬则为寒水之气,天门冬的名字就意味着肾水出入之能。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天门冬有一定的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糖、抗肿瘤、止咳等作用,这些作用和它所含的甾体皂甙物质有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古人在遇到肺痿咳嗽、吐涎、口燥而不渴之证时,常用天门冬捣汁,和饴糖、紫菀、黄酒一起做成丸子进食。
而一些风动之证,耳鸣如蝉,同时伴有胁痛者,也可用天门冬去心后为末冲服。
《儒门事亲》对于天门冬的描述,认为主要和咳嗽有关,其中的三才丸,就是由人参、天门冬(去心)、熟干地黄组成。
古代妇科在调治产后乳汁不通时,也有用天门冬催乳炖肉吃的做法。
总而言之,天门冬能泻肺火、补肾水、润燥痰,和地黄、贝母相须为用,但不宜和鲤鱼同吃,胃虚无热、腹泻都不宜使用。
相对来说,麦门冬在清热这一块就不如天门冬了,但其甘寒生津、养心去烦之能,却是天门冬所不及的。
因此,我们在一些生津滋阴的方剂里,都用麦门冬而不选择天门冬,如生脉散、沙参麦冬汤等等。但在一些肺热咳嗽证候时,天门冬和麦门冬则又基本同时出现。
总结起来,天门冬和麦门冬的区别在如下几点:
滋阴:麦门冬强于天门冬;
清热:天门冬强于麦门冬;润肺清肺:两者同用;补肾生水适合天门冬;
清心除烦适合麦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