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地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的坛庙文化逛皇地祗神的祭坛,读史 [复制链接]

1#

北京作为历时年的金元明清四朝之首都,遗存于地上地下的文化遗迹遍布京城。坛庙文化是其中独具魅力的文化遗存。北京坛庙的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大,规制高,修建精,保存好,是北京厚重历史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坛”原指土筑的高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其次也用于盟誓、朝会、拜将相。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由来已久,自山顶洞人时期就已经开始。夏朝以五月祭祀地祗神,商朝为六月,周朝改制。此后各个朝代都不一样,嘉靖九年(年),明世宗采取《周礼》古制,分别设立南郊圜丘坛(天坛),北郊的方泽坛(地坛),东郊朝日坛(日坛),西郊夕月坛(月坛),先蚕坛,明代的坛制才得以完善。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地坛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自年春节地坛公园根据史料复原了仿清祭地表演,人们终于不用只凭想象就可以亲眼一睹古代帝王祭地的盛况。乘坐地铁5号线到和平里北街,地坛公园北门离这里几分钟路程。票价2元。

地坛总面积约43公顷,其中护坛面积就有亩,专制的封建时代,帝王手笔自是不同,这份豪阔是现在周边居民的福利。年地坛被辟为“京兆公园”,年改称“市民公园”,后荒废,年恢复称“地坛公园”,年正式售票开放。地坛公园致力于打造生态园林和精致园林,投入了大量资金,整体规划,对园内道路和绿植作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改造,使得昔日的皇家坛庙愈加古朴幽雅,庄严肃穆,成为国内外广大游人休息、游览、娱乐的园林文化旅游胜地。

北门右边是奥林匹克文化活动广场。这里有大块平地,很适合举行一些演出活动。

明清时的地坛分为外坛墙和内坛墙。外坛墙坛门位于西边,门正对着广厚街牌坊。内坛墙有四个门,分别为北天门、南天门,东天门和西天门。北天门是一座砖石结构,歇山小顶,覆绿琉璃瓦的三孔方门建筑。

地坛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的象征传说构思设计。最显著的特点是所有的地方包括门都是方形。

从北天门正对着是一条宽敞平整的大道,两边高大的银杏树遮天蔽日,被称为银杏大道,大道上及旁边晨练的人蔚为壮观,或打太极,或是跳舞,也有的在做打球。有独自一人的,有成群结队的,花花绿绿点缀在绿海一样的公园中。

秋天的时候是这样子的,非常震撼。

钟楼位于银杏大道的右侧,坐北朝南,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顶的重檐正方形建筑,通面阔12米多。始建于年,因年久失修,于年拆除。年按原样重建。重建后的钟楼新鲜傲娇,气宇轩昂,看不见一丝沧桑。

钟楼里面有座大钟,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个字,钟声宏亮浑厚。关于这口大钟,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提过,那时候它被荒草掩没着。幸好它躲过了数度劫波,终又回到了它原来的地方。因着它的历史,我越发的想一睹为快,只是因疫情钟楼没有开放,无缘得见。

神马圈位于钟楼的西侧,是一个有独立围墙的院落,始建于明嘉靖年(年)。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瓦。通面阔19.55米,每间面阔相同,进深7.5米,也是坐北朝南。东西各开有门。

神马圈是皇帝来地坛祭祀时喂养御马的场所。年进行了挑顶大修,外墙颜色已失去本来颜色。与旁边的钟楼相比,仿佛隔了几个时代。

斋宫在钟楼和神马圈的南边,也位于银杏大道的右侧,地坛公园的西北方。和别处不同,它的主体建筑是坐西面东的。斋宫是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建于明嘉靖九年(年),清雍正八年(年)重建。东门旁有两个小门。疫情期间不开放,趁小门开着得以溜了进去。

里面很宽敞,院子里遍种松柏和银杏等高大树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

正殿七间,坐西面东。白玉栏杆台阶上树影幢幢,镂空雕花的门扉窗棂叙说着年代的久远。

两边的南北配殿,也是歇山小顶,覆以绿琉璃瓦。

进东门就能看见门里有面很大的影壁墙,红墙上写着四个金色的大字“厚德载物”。

外设宫墙,将正殿及南北配殿包围起来。有内宫门三座,其东为外宫门,为砖石结构,过木方门,歇山小顶,覆以绿琉璃瓦。

斋宫北边宫门。门边上现在挂着明德书院的牌子。

宽敞的广场,平坦的方砖路,柏树成行,绿草茵茵。作为明清两代历史遗迹,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坛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松柏森森中露出红墙碧瓦,杜甫有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只是,这里是皇家园祗,其锦绣富丽自是更不一般,苍松翠柏也透着一股威严。

中医药养生文化园位于银杏大道的左侧,坛的东北角,是我国第一家以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园区。占地约2.5公顷,年在原牡丹园的基础上建成。作家史铁生从前曾经常在这边的树林里逗留,那时候地坛还是座荒园,名气还不大,许多人是因为读了他写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后才知道地坛的。

地坛东天门进来离中医药养生文化园最近。周边的市民许多都是奔这里来的。相比于地坛厚重的历史文化,这里的轻松实用更有趣。

这里也是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是让市民了解中医,享受中医的良好场所。

园区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主要分区,配以无形、五色、五方的内涵,以水栖和陆路为经脉经络,将全园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体。对于对中医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里真是一部立体的教课书。

园区内心火区,肾水区,肝木区,脾土区,肺金区。还有养生坊,运动养生广场,24节气地雕,悦和苑,养生长廊以及针灸铜人,孙思邈及华陀等的雕像。

园区里到处是灯箱和广告牌,上面介绍各种中医文化和养生知识。

形态生动的自然山石与水榭景观相结合,小桥流水,亭廊花架处处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思想,满足游人休闲、游赏,运动和丰富知识的功能。当年史铁生经常来地坛里,他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也因此,他“因为这个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能住在这附近的人多半是原居民,在寸土寸金的二环边上有这么一座大园林,住在这里的人是多么幸福!

园内树木种类繁多,还种植有近百种中草药和可入药的植物。借助皇家园林的古老神韵,弘扬中医文化。

园子里有全套中医经络穴位组图,非常涨知识,让你了解中国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他从前常去东北角的树林,有时候在那里呆上一天。这里便是公园的东北角,在养生园的角落里,非常幽静。

出了养生园,往南就是方泽祭坛。方泽祭坛是地坛最重要的景点,位于南北中轴线的南端,从银杏大道直通北门。古代中国人认为皇地祗神是地位最高的地神,统领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天下名山大川之神。明清两代的帝王们就是在这里祭祀地神——皇地衹神。

北门前面的场地很宽敞,早起很多人在这里晨练。

方泽坛分内外垣墙,外层高,内层低,外壝墙方形,长四十二丈,高八尺,厚二尺四寸,门制与内壝门制相同。内壝墙也是方形,长二十七丈二尺,高六尺,厚二尺。

外垣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瘗坎是行祭地礼时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

内外垣墙四面都有大理石的棂星门。

壝墙北为三座棂星门,这是方泽坛的正门。

中心坛台为汉白玉修筑的二层方台,北向,四周有泽渠。上层方六丈,高六尺;下层方十丈,高六尺。每层东南西北四面都建有一座八级台阶。古人认为,皇地祗神是大地之神,属阴,地处北方,“八”是数字中最大的偶数,也属阴,故方泽坛设两层坛面,八级台阶。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15尊(东八西七),供祭祀奉安五岳、五镇、武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水形纹石雕座下凿出小型水池,祭祀时贮水以象征江海。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东西各四),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

方泽坛按照传统理念应该修建在大泽之中,所以在方泽坛外修建了方泽池,以方泽池代替大泽,池宽六尺,深八尺六寸,周长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每年祭日贮水。

整个建筑以白色为主,并伴以强烈的红白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黄瓦与红墙之间以灰色起过渡作用,也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常见的手法。祭坛侧面贴黄色琉璃面砖即标明其皇家建筑规格又是地祗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除了九龙壁就很少见到这种做法。

明嘉靖年间坛面砌黄琉璃砖,清乾隆年间坛面换为艾青石面。

这是南壝墙棂星门,门楣、红阈、门柱是汉白玉制成的,门扉为红色。从这里出来就是皇祗室。古人以黄颜色来象征地,形成“天谓之苍,地谓之黄”之说,所以方泽坛和皇祗室均采用黄琉璃构件。

方形平面向心式的重复构图,使位于中心的方形祭台显得异常雄伟。最大限度地去掉周围建筑物上一切多余的成分,使其尽可能地以最简单、最精炼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度净化的环境。加大远景、缩小近景尺寸的手法,大大加强了透视深远的效果,使拜祭者显得高大,有一种凌空拂云,俯瞰尘世之感。所以地坛在建筑设计上既要表现出大地的平实与辽阔,更要突出作为大地主人的君王的威严的设计,凝结着古代建筑者的精巧构思和智慧。

清朝每年夏至日的日出前在方泽坛大祀皇地祗神,皇地祗神位奉安于方泽坛上层,北向;祭祀从日出前七刻开始。玉用黄琮,牲用犊,乐八奏,舞八侑。以夏至日祭祀皇地祗神是因为夏日最长,夜晚最短。夏至过后白天一天变短是为夏至一阴生,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地属阴,所以夏至这一天祭祀皇地祗神,表示阴气上升,秋季快来了。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所有繁华终不过是云淡风轻的过眼烟云”。占地几百平米的方形祭坛空荡荡的,似有无尽的苍凉欲语。昔日帝王已经作古,那輝煌的荣光不再,但祭台依旧如故,过去,现在,未来,它还将如此矗立下去。王勃《藤王阁序》“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吊古怀今,物是人非,大致的感受都是相似的。站在台上,仰看悠悠苍穹,俯视宽广大地,历史风起云涌,只剩下一抺苍凉的叹息。

出祭坛南外垣门就是皇祗室。皇祗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年地坛辟为“京兆公园”,曾在此设“通俗图书馆”,年秋定为“地坛文物陈列室”。从打开的门里能一览无余的看到坛台。

皇祗室坐南朝北,面阔五开间,歇山顶,覆黄琉璃瓦,门窗柱壁为朱红颜色。皇祗室外为宫墙,北为宫门,砖石结构,过木方门,歇山小顶,覆以黄琉璃瓦。是供奉皇地祗神版和从祀诸地祗神牌的大殿。

皇祗室正位供奉着红地金字的“皇地祗”神版。不过明朝时明太祖的神版藏在太庙不藏在皇祗室。清朝则在皇祗室供奉着红地金字清前期六帝: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清世祖章皇帝福临、清圣祖仁皇帝玄烨、清世宗宪皇帝胤禛、清高宗纯皇帝弘历的神版。

东西两侧供奉的是从祀的红地金字的五岳、五镇、五陵山、四海、四渎等二十三座神牌。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扬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地坛如今已经今非昔比,但我反而很怀念史铁生眼里的地坛,沧桑得那样自然,宁静得那般坦然。

皇祗室的南边宫墙,金黄的琉璃瓦明艳闪亮。正对着地坛南天门。

地坛南天门为一孔方门,也是歇山小顶,砖石结构,碧绿琉璃瓦的建筑。

南天门左侧有一个古旧的方泽亭。颜色已经有些淡褪,但非常完整。虽落满了岁月风尘,但仍能看出它曾经的华丽。

亭前有一株百年的凌霄花,攀附在一棵古树上,残酷的演绎着相爱相杀的场景。

方泽祭坛周围遍种柏树。祭坛中植树是从夏朝以来就有的习俗,“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统称为“社树”。古树众多也是地坛的一大特色,这棵古柏被称为地坛的“老将军”。

园内的古树长势良好,千姿百态,大部分老树已经超过年,穿越了岁月,见证了繁华,饱经历史风霜。古树大部分都分布在方泽祭坛周围,已成为公园的独特景观。

这棵古老苍劲的柏树,因其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被称为“独臂将军”。

神库就在方泽祭坛的西侧,位于公园西南角,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正殿五开间为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衹”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和临时供奉各神位处。东配殿为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处。西配殿为神厨,是制作祭祀食品处。另有乐器库位于神库南侧,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处。东西井亭用于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神厨供水。除南厨和井亭为清乾隆十四年建成外,其余皆建于嘉靖九年(公元年)。

宰牲亭位于神库西侧,坐南朝北。里面有房屋三间,重檐歇山顶,外为宫墙,北为宫门。也是砖石结构,覆以绿琉璃瓦。是古代祭祀时宰杀动物当祭品的地方。虽然外观很漂亮,但想到它的血腥还是不舒服。

外设宫墙,宫门开在北面,建筑特点与里面一样,都是悬山顶,覆绿琉璃瓦。地坛几经修缮,鲜艳的色彩让老旧的建筑光彩夺目,除了建筑本身的威严唤起的历史感,人们很容易忽略它的沧桑。

史铁生在地坛里逗留了十五年,那时地坛还没有被修缮,他见到的“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的地坛如今都被恢复到最初的样子。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比他见到时更加苍幽,野草荒藤也被管理得更加茂盛得自在坦荡!

方泽坛的东南角是一大片树林,古树茂盛,参天蔽日,翠色横空,面积之大,蔚为壮观,是天然的绿色氧吧。后来所建的公园可以新奇,可以有趣,但广大方面再怎么建也难以望其项背。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了四百多年”。他说:“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我想,这就是地坛的魅力。地坛已等过了一个个朝代,等老了一拨拨的游人,也还会继续等下去,继续向后人讲述悠久的祭祀文化和深厚的历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