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点从太原起飞,一路向西,从飞机的眩窗向下俯瞰,苍茫大地尽收眼底,各种地形地貌不断变幻,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九曲回旋的黄河、无边无际的戈壁沙漠,最终看到天山的雪山和草地。我的心情多少有些激动,这就是梦想了不知多少遍的新疆,祖国的西北边陲。经过三个半小时的飞行,我们已经远离太原多公里。
7月26日,由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新社、中国经济时报等六家中央主流媒体的八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奔赴新疆,进行主题为“奋斗百年路央媒看援疆”的采访活动。
我们从机场乘车半小时来到昌吉市,这里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按照中央的安排布署,从年开始,山西对口援助昌吉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十二师二二二团,在昌吉市与六师驻地五家渠市建立大本营,在阜康市及十多个兵团农场摆开主战场。11年来,山西先后选派4批名干部人才、名柔性人才,进行产业援疆、医疗援疆、教育援疆、文化援疆,他们像一粒粒坚实而又顽强的种子,洒落在茫茫戈壁和大漠之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昌吉州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和身影。
他们工作充满热情
作为一名央媒驻晋记者,这些年来,我在山西采访过无数身处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经常被他们的事迹感动着。然而此次来到新疆,一路采访了30多位援疆干部人才,却有一种想掉泪的感觉。他们年龄有大有小,最大的年近六旬,最小的30多岁,但每个人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子女,来到这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一待就是一年半或者三年。撇去工作上的辛苦、生活上的不适,光是那份孤独就让人难以忍受。
原以为他们虽然背井离乡,但只是换了个工作环境而已,苦是苦点,累是累点,总有正常的休息,周末说不定还可以放松一下,四处逛逛,感受一下大美新疆的异域风情和风味美食。然而一路采访下来,事实与我之前的想像大相径庭。
山西援疆前指临时党委书记、总指挥,省驻疆办主任,昌吉州党委副书记丁永平在五家渠市西林路幼儿园调研。援疆前指供图
“这里的工作强度要比其它地方大许多,一切工作都要聚焦总目标、实现总目标,一旦有了疫情,严防死守,一年天,枕戈待旦”。在昌吉市山西援疆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前指”),临时党委书记、总指挥、省驻疆办主任、昌吉州党委副书记丁永平告诉我,许多援疆干部身兼数职,凌晨三四点睡觉是常有的事,很少能过上礼拜天,是典型的五加二、白加黑。
此次来新疆采访,我才晓得,由于时差,新疆的作息时间比山西推后两小时,上午十点上班,晚上八点下班。人们的习惯是,凌晨一点才睡觉,因此加班到三四点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不少援疆干部人才和我谈起他们刚来新疆时,倒时差就是个大问题,特别是新疆的夏天昼长夜短,一旦失眠,整夜就报废了。
7月27日,我果然六点半就醒来,再也睡不着,在院子里走走,遇到前指成员、项目资金部部长、昌吉州发改委副主任王治国,他今天要带四名记者去多公里外的北塔山农场采访,不知怎么回事,他昨晚一夜没有合眼,干脆抄笔记。“差不多抄了半本笔记,把之前落下的都补齐了。”王治国带着一脸倦意说。
担任前指临时党委纪委书记、昌吉州纪委副书记的援疆干部王映福,是我20多年前就认识的朋友,来到新疆一周时间才见到他,其实他早知道我来新疆采访,但每天早出晚归,就是找不出和我见面的一丁点时间。
还有援疆前指的党委宣传部长李明亮,按照之前的安排,他应当陪同我们下去采访,但一连几天,见不到他的踪影,“这几天调整了分工,协助两位副州长工作,对口联系十二、三个部门,工作量翻了一番。”直到此时,我才知道,他还兼任昌吉州政府副秘书长。
山西援疆前方指挥部临时党委副书记、副总指挥,兵团六师党委副书记、副师长李志松深入田间地头向职工了解早熟番茄产量及机車采收情况。援疆前指供图
即使这样,前指的同志们一致表示,他们的辛苦比分指和各个农场的同志们差远了。
一路采访下来,果然听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来自朔州、在六师下辖六运湖农场担任党委常委、副场长的援疆干部齐雷,为了改变农场职工传统的散养习惯,发展圈养和全羊产业链,整天四处奔波,跑项目,要资金,做农场职工的工作,最忙碌的一天,